
即箭筒。《左傳·昭公十三年》“ 司鐸射 懷錦奉壺飲冰” 晉 杜預 注:“冰,箭筩蓋,可以取飲。” 孔穎達 疏:“冰是箭筩之蓋,相傳為然。本作此器蓋箭筩,脫而用之可以取飲。此以壺盛飲,用此冰而飲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 晉 杜預 注:“冰,櫝丸蓋。或雲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飲。” 孔穎達 疏:“ 賈逵 雲:‘冰,櫝丸蓋也。’則是相傳為此言也……或説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飲。”參見“ 箭筒 ”。
“箭筩”一詞中的“筩”讀作tǒng,與“筒”相通,通常指竹制管狀容器。結合搜索結果和相關文獻分析,其含義可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箭筩”即“箭筒”,指古代用于盛放箭矢的筒狀器具,功能類似于“箭箙”或“箭靫”。這類容器多用竹、木或皮革制成,便于攜帶箭支。例如《明宣宗行樂圖》中描繪的盛箭配件即為同類器物。
材質與形制
根據文獻記載,箭筒的材質因地域而異:南方多用竹質,北方則用萑柳或桦木,部分遊牧民族地區可能使用皮革。其形制多為長筒狀,可單支或多支收納。
相關詞彙辨析
需注意的是,“箭筩”一詞在古籍中直接記載較少,更多是通過字形通假(如“筩”通“筒”)及關聯詞彙推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天工開物》《一切經音義》等原始文獻。
《箭筩》一詞指的是一種用于裝放箭矢的容器或器具。它通常呈長方形或圓筒狀,可以固定在弓或弩上,方便弓箭手取箭使用。
《箭筩》的部首是⺮(zhú),它由四筆構成。
《箭筩》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古代戰争中,弓箭是主要的遠程武器,為了方便攜帶和使用,人們發明了箭筩。
箭筩的繁體字為「箭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箭筩的漢字寫作「㷑筩」,其中的「㷑」是筩的古代寫法。
他将箭矢裝在箭筩中,準備出發。
箭靶、箭袋、箭矢、箭袋、箭羽等。
箭箓。
弓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