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鸮的意思、鸱鸮的詳細解釋
鸱鸮的解釋
[Strigidae] 一類包括貓頭鷹在内的益鳥,以有害昆蟲、老鼠等為食
詳細解釋
亦作“ 鴟梟 ”。鳥名。俗稱貓頭鷹。常用以比喻貪惡之人。《詩·豳風·鸱鸮》:“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鴟梟鳴衡扼,犲狼當路衢。” 李善 注:“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 明 王錂 《春蕪記·解嘲》:“他奸謀恣行,恨鴟梟惡吻,把鳳雛喧憎。”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我們能夠大叫,是黃莺便黃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一說,指鹪鹩。又稱桃蟲鳥。見《詩·豳風·鸱鸮》 王先謙 集疏。《文選·張悛<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鴟鴞恤功,愛子及室。” 劉良 注:“鴟鴞,鳥也。言此鳥憂毀其室。”
詞語分解
- 鸱的解釋 鸱 (鴟) ī 古書上指鹞鷹:鸱張(嚣張、兇暴,像鸱張開翅膀一樣)。鸱視(昂首而視,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顧。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兇惡)。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鸮的解釋 鸮 (鴞) ā 〔鸱鸮〕見“ (鴞)鸱”。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鸱鸮(chī xiā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
古代泛指猛禽
在《說文解字》中,“鸱”指鹞鷹,“鸮”為貓頭鷹類猛禽的統稱。兩字連用最早見于《尚書·金縢》:“鸱鸮鸱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此處以鳥喻人,象征強暴者。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特指鸮形目鳥類
現代生物學中,“鸱鸮”狹義指鸱鸮科(Strigidae)鳥類,如雕鸮、長耳鸮等夜行性猛禽,以捕食鼠類為生。其雙目朝前、頭部可旋轉270°的特征成為重要辨識标志。
來源:《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科學出版社)
二、文學與文化意象
-
《詩經》中的經典意象
《詩經·豳風·鸱鸮》以鸱鸮喻壓迫者,開創了中國文學“托鳥諷喻”的傳統。如“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借鳥巢危殆暗喻民生疾苦。
來源:《詩經譯注》(中華書局)
-
民俗中的兇兆象征
因夜行習性及鳴聲凄厲,古代民間視其為不祥之鳥。《山海經》載“鸱鸮食人”,漢代畫像石中其形象多與鎮墓驅邪相關。
來源:《中國民俗志》
三、生物學特征辨析
- 分類地位:鸮形目(Strigiformes)下屬鸱鸮科(Strigidae)與草鸮科(Tytonidae)。
- 生态價值:單隻鸱鸮年捕鼠超千隻,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雕鸮、斑頭鸺鹠)。
- 命名考據:“鸮”字從“號”(鳴叫)、“鳥”(類别),直指其夜鳴特性。
四、常見誤讀澄清
- 非指單一物種:古籍中“鸱鸮”常涵蓋貓頭鷹、鸺鹠等多種鸮類,非現代分類學單一物種。
- 與“鸺鹠”區别:鸺鹠屬鸱鸮科小型鳥類(如領鸺鹠),而“鸱鸮”在古漢語中為廣義統稱。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www.hanyudacidian.cn)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志·鳥綱》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鸱鸮”(chī xiāo)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一種鳥類名稱,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動物屬性:鸱鸮是貓頭鷹的别稱,屬于鸮形目鳥類,特征為夜行性、頭部寬大、喙鈎狀,常被視為不祥之兆的象征。
- 名稱考據:古時“鸱”指鹞鷹,“鸮”為貓頭鷹,二者常連用泛指兇猛的夜禽,如《詩經·豳風·鸱鸮》即以鸱鸮喻指殘暴者。
2.文化象征
- 負面形象:在傳統文獻中,鸱鸮多與“惡聲”“奸詐”關聯。如《鵰》文中提到,鸱鸮與雕、鷹等猛禽同為“助虐者”,性情貪婪兇殘,常被用作反面形象。
- 文學隱喻:《詩經·鸱鸮》借鸱鸮毀巢的意象,暗喻弱者受壓迫的困境;後世文人亦以鸱鸮喻指小人或亂象。
3.文獻出處
- 《詩經》中的名篇《豳風·鸱鸮》是中國最早的寓言詩之一,通過鸱鸮的破壞行為,抒發對周王室衰微的憂思。
- 明代劉基《郁離子·鵰》将其列為“與雕同惡”的鳥類,批判其勾結權勢、殘害同類的行徑,映射社會黑暗面。
4.現代視角
- 生态意義:現代生物學中,鸱鸮(貓頭鷹)是重要的益鳥,能控制鼠害,但其傳統負面形象仍影響民間認知。
- 文化演變:當代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鸱鸮的形象逐漸多元化,既有神秘智慧的象征(如《哈利·波特》的貓頭鷹),也保留着詭谲的底色。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陂堰本懷伯功不圖草舍池館彈駮蕩散吊兒郎當噸級凡識富媪扶揑服章趕趟汗流浃背函義豪直懽呼胡臭活活火經減租減息教一識百赳赳桓桓九逸決正據理力争俊豪瞰臨豤祈扣留攬辔中原獵囊柳車變姓流散厘整眉頭一蹙,計上心來秒擺民功拏錯逆種飄歘貧産平楚破體迫卒三分發式廬瘦硬私艱塔灰天禀天賜推原汪濊硙硙誤訛絃矢脅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