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鸮的意思、鸱鸮的详细解释
鸱鸮的解释
[Strigidae] 一类包括猫头鹰在内的益鸟,以有害昆虫、老鼠等为食
详细解释
亦作“ 鴟梟 ”。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诗·豳风·鸱鸮》:“鴟鴞鴟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鴟梟鸣衡扼,犲狼当路衢。” 李善 注:“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 明 王錂 《春芜记·解嘲》:“他奸谋恣行,恨鴟梟恶吻,把凤雏喧憎。”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一说,指鹪鹩。又称桃虫鸟。见《诗·豳风·鸱鸮》 王先谦 集疏。《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鴟鴞恤功,爱子及室。” 刘良 注:“鴟鴞,鸟也。言此鸟忧毁其室。”
词语分解
- 鸱的解释 鸱 (鴟) ī 古书上指鹞鹰:鸱张(嚣张、凶暴,像鸱张开翅膀一样)。鸱视(昂首而视,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顾。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凶恶)。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 鸮的解释 鸮 (鴞) ā 〔鸱鸮〕见“ (鴞)鸱”。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鸱鸮(chī xiā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
古代泛指猛禽
在《说文解字》中,“鸱”指鹞鹰,“鸮”为猫头鹰类猛禽的统称。两字连用最早见于《尚书·金縢》:“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此处以鸟喻人,象征强暴者。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特指鸮形目鸟类
现代生物学中,“鸱鸮”狭义指鸱鸮科(Strigidae)鸟类,如雕鸮、长耳鸮等夜行性猛禽,以捕食鼠类为生。其双目朝前、头部可旋转270°的特征成为重要辨识标志。
来源:《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科学出版社)
二、文学与文化意象
-
《诗经》中的经典意象
《诗经·豳风·鸱鸮》以鸱鸮喻压迫者,开创了中国文学“托鸟讽喻”的传统。如“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借鸟巢危殆暗喻民生疾苦。
来源:《诗经译注》(中华书局)
-
民俗中的凶兆象征
因夜行习性及鸣声凄厉,古代民间视其为不祥之鸟。《山海经》载“鸱鸮食人”,汉代画像石中其形象多与镇墓驱邪相关。
来源:《中国民俗志》
三、生物学特征辨析
- 分类地位:鸮形目(Strigiformes)下属鸱鸮科(Strigidae)与草鸮科(Tytonidae)。
- 生态价值:单只鸱鸮年捕鼠超千只,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雕鸮、斑头鸺鹠)。
- 命名考据:“鸮”字从“号”(鸣叫)、“鸟”(类别),直指其夜鸣特性。
四、常见误读澄清
- 非指单一物种:古籍中“鸱鸮”常涵盖猫头鹰、鸺鹠等多种鸮类,非现代分类学单一物种。
- 与“鸺鹠”区别:鸺鹠属鸱鸮科小型鸟类(如领鸺鹠),而“鸱鸮”在古汉语中为广义统称。
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鸟纲》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鸱鸮”(chī xiāo)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鸟类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动物属性:鸱鸮是猫头鹰的别称,属于鸮形目鸟类,特征为夜行性、头部宽大、喙钩状,常被视为不祥之兆的象征。
- 名称考据:古时“鸱”指鹞鹰,“鸮”为猫头鹰,二者常连用泛指凶猛的夜禽,如《诗经·豳风·鸱鸮》即以鸱鸮喻指残暴者。
2.文化象征
- 负面形象:在传统文献中,鸱鸮多与“恶声”“奸诈”关联。如《鵰》文中提到,鸱鸮与雕、鹰等猛禽同为“助虐者”,性情贪婪凶残,常被用作反面形象。
- 文学隐喻:《诗经·鸱鸮》借鸱鸮毁巢的意象,暗喻弱者受压迫的困境;后世文人亦以鸱鸮喻指小人或乱象。
3.文献出处
- 《诗经》中的名篇《豳风·鸱鸮》是中国最早的寓言诗之一,通过鸱鸮的破坏行为,抒发对周王室衰微的忧思。
- 明代刘基《郁离子·鵰》将其列为“与雕同恶”的鸟类,批判其勾结权势、残害同类的行径,映射社会黑暗面。
4.现代视角
- 生态意义:现代生物学中,鸱鸮(猫头鹰)是重要的益鸟,能控制鼠害,但其传统负面形象仍影响民间认知。
- 文化演变: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鸱鸮的形象逐渐多元化,既有神秘智慧的象征(如《哈利·波特》的猫头鹰),也保留着诡谲的底色。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铺宝守悲观失望笔録比伦並耕闭堂察按成本吃白食从祖昆弟黨輩吊钩钓乡堵立芳树繁浩肤庸梗玩歌弦寡嫂杭杭子含识闳逸花攒锦簇浆包监铺交袵镌减咀嚼英华揩抹开许刊勒阬儒粮子琉球群岛留阻麦序孟仲叔季跁跒朋类偏隅品爵破损格牵勉侵克塞满三平二满洒心舍利子慎小事微识得署劵私营岁出调羹通风设备投膏止火现成献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