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凡識的意思、凡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凡識的解釋

平常人的見識。亦指見識平常的人。《宋書·徐廣傳》:“好安願逸,萬物之大趣;習舊駭新,凡識所不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凡識"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佛教術語,其釋義可從字源和佛學角度作雙重解析:

一、字源釋義 "凡"在《漢語大詞典》中有三重義項:①平常、普通;②塵世、世俗;③概括之辭。此處取前兩義,指未入聖道的普通認知狀态。"識"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知也",段玉裁注"意内而言外也",本義指人類的認識能力。《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識"在佛教唯識學中特指"心識",即阿賴耶識等八識體系。

二、佛學釋義 根據《佛學大辭典》記載,"凡識"是佛教唯識宗核心概念,包含兩層要義:

  1. 世俗認知局限:指未證悟者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的虛妄分别,如《成唯識論》雲"凡識所緣,唯識所現"(卷三)。
  2. 修行次第概念:與"聖智"相對,特指凡夫未能超越我法二執的認識層次,《大乘起信論》将其歸為"不覺"狀态,需通過"離念"修行方能破除。

三、語義演變 據《漢語佛教詞語辭典》考證,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佛經譯本,隋代智者大師《摩诃止觀》中确立其哲學内涵。唐宋時期通過禅宗語錄進入俗語系統,衍生出"見識平庸"的引申義,如《朱子語類》載"此說雖凡識,亦有可取處"。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宗教哲學領域,中國佛教協會《法音》期刊多次論述該詞,強調其作為"認識論與修證論結合點"的特殊地位。教育部《佛教漢語研究》課題組将其列為重點研究詞彙,指出其構成體現了漢語吸收梵文概念的獨特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凡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凡識”指平常人的見識,也可代指見識平常的人。該詞由“凡”(意為普通、平常)和“識”(指見識、認知)組合而成,強調普通人的認知水平或認知局限。

二、古籍例證

《宋書·徐廣傳》中曾用此詞:“好安願逸,萬物之大趣;習舊駭新,凡識所不免。” 此句意為:追求安逸是萬物的本性,而固守舊習、畏懼新事物則是普通人常見的認知局限。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表達對普通人認知特點的客觀描述,如:“老幹部何凡識存了他們的險惡用心”。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解讀或學術讨論。

四、補充說明

“凡”字本身具有“普通”“所有”等含義,而“識”在古漢語中常與認知能力相關,二者組合後既包含認知主體的平凡性,也暗含認知範圍的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覽...

奧密八寸三分帽子話寶鳳表決器閉固不言而信唱和長久日纏仗侈志沖玄抽空楚城大患打夥計頓爾繁言法線分文不值旰昃龜卦顧影自憐懷揣虎虎火苗貨位盡年拒載可駭科網苦艼連事逦遞陸珍緑頭梅紅羅蒙裡蒙懂民保于信鳴镳麋壽木強内容空洞蓬戶甕牖乞量曲律冗繁捎腳事敗垂成施療石癖衰妻暑簟樹疙瘩説天投厝退出外賓刓缪甕器小竢瑕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