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一識百”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通過教育一人,使其能夠觸類旁通,掌握更多相關知識。該成語強調教育的高效性,以及學習者聰慧敏捷、舉一反三的能力。
出處
源自漢代劉向《列女傳·母儀》:“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這裡指周文王幼年時因母親太任的教導,學習一點便能通曉百事,體現其天賦與教育的作用。
核心意義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褒義,強調教育者與學習者的雙向成就。例如:“他天資聰穎,教一識百,很快掌握了核心技術。”
此成語與“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含義相近,但更突出“教”與“學”的互動關系。它既可用于贊美學生的領悟力,也可體現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用法,可參考《列女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教一識百》是一句成語,意思是通過教育一人,可以使他認識許多事物或知識。
《教一識百》的拆分部首是“教”和“識”,其中“教”的部首是“⺍”,由4筆組成;“識”的部首是“讠”,由2筆組成。
《教一識百》的出自于《論語·衛靈公》:“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領導者自身品行正直,不需要通過命令來指導下屬,他們也會自覺地去執行,反之,即使給予命令,下屬也不會遵從。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為“教一識百”,用來形容教育的力量。
《教一識百》的繁體為《敎一識百》。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教一識百》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教壹識百”。
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通過教一識百,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
教育、教書、教學、教師、識别、識字、識途、識時
一教百授
不念不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