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登門拜谒。 清 顧炎武 《贈孫徵君奇逢》詩:“門人持笈滿,郡守式廬頻。”參見“ 式閭 ”。
“式廬”是由“式”與“廬”組成的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禮制中對賢者的尊崇行為。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詞構成與本義 “式”通“轼”,指古代車輿前的橫木。《說文解字》釋為“車前也”,引申為扶轼行禮的動作,表達敬意。“廬”指簡陋居所,《詩經·小雅·信南山》鄭玄箋注“廬,寄也”。二字組合後,“式廬”特指在賢者居所前行轼禮,以示尊崇。
二、禮制淵源 該詞可追溯至《尚書·武成》記載周武王“式商容闾”典故,指帝王過賢者故居時行禮緻敬。漢代班固《白虎通義·巡狩》明确記載“式者,示有敬也”,強調其禮儀性質。
三、曆史演變 魏晉時期演變為征召賢士的禮儀符號,《後漢書·周燮傳》載“有先人草廬結于岡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給。非身所耕漁,則不食也。鄉黨宗族希得見者。州郡辟召,常稱病不詣”,後刺史舉薦時特行式廬之禮。
四、文獻例證
“式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詞義解釋
“式廬”意為登門拜谒,指對他人的禮節性拜訪。其中“式”表示恭敬、遵循禮節的姿态,而“廬”指房舍,特指簡陋的居所(如田中小屋或守墓時的臨時住所)。合起來即表達對他人住所的恭敬探訪。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清代顧炎武的詩句:“門人持笈滿,郡守式廬頻。”(《贈孫徵君奇逢》),描述地方官員頻繁登門拜訪孫奇逢的情景。
關聯詞彙
現代應用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出現于古籍或研究性文本中。理解時可結合“式”(禮節)與“廬”(居所)的本義進行推導。
需注意,部分詞典(如)标注了拼音“shì lú”,但實際語境中讀音可能隨方言或時代變化略有差異。
白間百科全書派白綿扁桃腺避影愁倚闌令窗戶眼兒船工出鈔春遊蠢愚澹懷大中至正詄菪發轎煩惋風憲官覆蔽附勢趨炎高談雄辯革刬閣置割治國馬漢渚橫酷降發假途滅虢結銜金牓鲸罟京苑棘枳菌落烤火刻陗梡嶡坤維煤爐内相青門故侯清源山琴鍵勸善黜惡商官少吏庶蠱疏漸熟結送禮歲時伏臘通議推功徒旅土木堡違條文風不動兀兀陶陶瞎吹牛瞎貓碰死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