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德的意思、暴德的詳細解釋
暴德的解釋
謂以暴虐為德。《書·立政》:“其在 受 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 孔穎達 疏:“暴德,言以暴虐為德。”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專業解析
"暴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暴"與"德"二字的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義分解
- 暴 (bào):
- 本義指兇惡、殘虐。《說文解字》釋為“晞也”,本指曬幹,引申為顯露、猛烈,再引申為兇暴、殘暴。在“暴德”中取“兇暴、殘虐”之義。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漢語大字典》
- 德 (dé):
- 本義指道德、品行。《說文解字》釋為“升也”,引申為高尚的品格、恩惠、政教等。在“暴德”中,特指統治者或個人的品行、作為。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
二、詞彙釋義
“暴德”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是指:
- 兇暴的品行或作為: 特指統治者或當權者施行暴虐、不符合仁德準則的統治行為或惡劣品德。它強調的是與“仁德”、“明德”相對立的、以暴力、苛政為特征的統治方式或個人品性。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
三、經典文獻用例
“暴德”一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尚書》:
- 《尚書·周書·立政》:“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後。” 此句指夏桀的品行(德)不遵循先王任用賢人的傳統,施行的是暴虐之政(暴德),因此斷絕了後嗣(罔後)。
- 《尚書·周書·立政》:“亦越成湯陟,丕釐上帝之耿命…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上下文對比了商湯、文王、武王的“義德”、“容德”與夏桀的“暴德”)。
- 來源參考:《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總結釋義
“暴德”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意思為:指統治者或當權者所表現出的兇暴、殘虐、不施仁政的惡劣品行或統治方式。 該詞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判昏君暴政,與“仁德”、“明德”等詞相對立。其經典出處和用例主要見于《尚書·立政》篇,用以描述夏桀的惡行。
網絡擴展解釋
“暴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暴德”指以暴虐為德,即把殘暴的行為當作德行來推崇。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當權者濫用權力、施行暴政的行為。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立政》:“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 孔穎達對此注釋:“暴德,言以暴虐為德。”。這表明“暴德”在古代文獻中用于批判違背仁政的統治方式。
三、單字解析
- 暴(bào):此處取“兇惡殘酷”之義,如“暴虐”“暴君”;
- 德:本指道德、品行,但在此語境中反用其意,強調将暴行标榜為“德”的扭曲現象。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評述或文學批評,例如:“商纣王暴德,終緻國滅”。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批評極端強權或不人道的政策。
五、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暴德”作為人名的區别(如-7提及的姓名學解釋),後者屬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起名用字,與本文讨論的詞語含義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安魂曲安肆半低不高保不全敝楮敝衣粝食不測之禍參學徹膽承槃騁容楚南侗劇二會子法醞封略伏息甘麮龜孽顧笑寒乏河套後艱虎狼之國煎水作冰角果較著急公好義繼躅鋸梁窭薮抗足空法蘭臭涼暗遴材鑼齊鼓不齊緑野命中率閩派歐美拍馬屁醅酒評直蒲鞋契好窮槁起信捎馬繩法省耕神爽設使時律收視水漬樹羽宿壇通脫木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