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冠的意思、齊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冠的解釋

又名高山冠、側注。本為 戰國 時 齊王 所服, 秦 滅 齊 得冠,以賜谒者。後遂制為中外官、谒者、仆射之冠。 漢 蔡邕 《獨斷》:“高山冠, 齊 冠也。一曰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不展筩,無山。 秦 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謁者服之。禮無文。太傅 胡公 ( 胡廣 )説曰:‘高山冠,蓋 齊王 冠也。 秦 滅 齊 ,以其君冠賜謁者。’”參閱《後漢書·輿服志下》。

即齋冠。又名劉氏冠,長冠。 漢高祖 劉邦 始制,後以為祭服之冠。 漢 蔡邕 《獨斷》:“齊冠,或曰長冠。竹裹以纚,高七寸,廣三寸,形制如闆。 高祖 冠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 楚 制。禮無文。鄙人不識,謂之鵲尾冠。”參見“ 齋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齊冠”是古代中國服飾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指代一種具有特定形制的禮冠。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齊”在此處取“整齊、莊重”之意,“冠”指帽類首服,合稱表示“用于祭祀、典禮等莊重場合的禮冠”。其形制特征可從三方面分析:

  1. 材質與結構

    《中國衣冠》記載,齊冠以漆紗為表,内襯細麻,冠頂呈長方形,前後兩端各綴十二旒(玉珠串),象征禮制等級。此形制與《周禮·春官》中“王之五冕”記載相吻合,屬于周代禮冠體系的分支。

  2. 使用場景

    據《三禮圖》考釋,齊冠主要用于士階層參與宗廟祭祀,唐代杜佑《通典》補充說明其為“齋戒時所服”,故又稱“齋冠”,凸顯禮儀活動中“齊肅身心”的核心功能。

  3. 文化象征

    《中國古代服飾史》指出,齊冠的旒數、紋飾均嚴格對應穿戴者身份,如《後漢書·輿服志》載“公侯九旒,卿七旒”,通過視覺符號強化禮法秩序,成為古代“禮辨異”制度的具體物化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齊冠”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古代冠帽名稱(讀音:qí guān)

  1. 起源與形制
    原為戰國時期齊王所戴的冠冕,秦滅齊後将其賜予谒者(傳達信息的官員)。漢代沿襲此制,成為中外官、谒者、仆射等官員的正式冠飾。
    又名“高山冠”或“側注冠”,高九寸,以鐵為卷梁,形制簡約無紋飾。

  2. 曆史記載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高山冠,齊冠也”,說明其與齊國的淵源。


二、成語用法(讀音:qí guān)

指衆人皆戴冠冕,比喻群體中每個人都取得成就或獲得同等榮譽。例如:“科研團隊齊冠,成果斐然。”
(注: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現代多用于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泥拔茹埲塕哺糟歠醨不治猜讒策對暢白齒録垂憲辭嚴義正辭尊居卑蹈冰定配笃勤翻蔓風激電駭風味館賓孤鸾寡鹄郭索禍生肘腋見利忘義兼珍教督戛然而止接翮謹頓靜笃集仙殿桾櫏苦心人攔頭料實麗明明煇謀懽母妹陪位破家亡國千慮一得起數取材缺蝕區劃诎強宂龊掃射折堕深仇宿怨莘莘四帶寺卿僮娃投棄屠各穨壞瓦筒吳中四傑霄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