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他人不同席。獨坐一席,以示尊顯。《後漢書·王常傳》:“七年,使使者持璽書即拜 常 為橫野大将軍,位次與諸将絶席。” 李賢 注:“絶席,謂尊顯之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乃稱絶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 韓侂胄 ﹞自為太師、郡王,擅國命,絶席卿相。”
“絶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獨坐一席”,用于突顯尊貴地位或特殊身份。該詞由“絶”(斷絕、獨特)與“席”(座位)二字構成,字面可解為“斷絕他人共享的席位”。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多用于古代禮儀場合,例如帝王為表彰重臣功績,特許其獨坐專席以示殊榮,與群臣分席而坐形成鮮明對比。
在漢代文獻《白虎通義·禮樂》中曾出現相關用例:“諸侯有功德者,賜以絶席”,印證了該詞與等級制度的密切關聯。這種禮制現象也體現在《後漢書》對三公九卿的座次描述中,專席之設成為身份象征的重要載體。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具實用價值,主要作為曆史文化研究中的專業術語存在。
“絶席”(拼音:jué xí)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獨坐一席,不與他人同席,用于彰顯身份尊貴或地位特殊。這種禮儀形式常見于古代帝王、重臣或受封者,體現其與衆不同的地位。
曆史文獻
文學作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拜風飽食暴死被條兵籍不愆裁覆成粒成心寵勞黨歌發生焚膏繼晷附葭圪渣狗行狼心寒品橫譴黃焦焦魂銷腸斷江上剪樣腳手架畿臯濟濟一堂金床急煞救時即用快遞老大兒老退居連宿龍仗亂來鹿角羅織賣馬解弄翰剽迫濮上之音慶節慶色曲賜羣玉山趨役日旰忘食山公啟山台山肴申主時霎首足松香嵩陽踏袎五言古顯誅淆亂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