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他人不同席。獨坐一席,以示尊顯。《後漢書·王常傳》:“七年,使使者持璽書即拜 常 為橫野大将軍,位次與諸将絶席。” 李賢 注:“絶席,謂尊顯之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乃稱絶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 韓侂胄 ﹞自為太師、郡王,擅國命,絶席卿相。”
“絶席”(拼音:jué xí)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獨坐一席,不與他人同席,用于彰顯身份尊貴或地位特殊。這種禮儀形式常見于古代帝王、重臣或受封者,體現其與衆不同的地位。
曆史文獻
文學作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絶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絶」和「席」。
「絶」的部首是「糸」,意為絲線,它有六畫; 「席」的部首是「巾」,意為巾帼,它有帶有底部附着物的六畫。
「絶」一詞,最早的意思是割斷、斷絕。而「席」則指的是坐的地方。結合在一起,「絶席」的意思是要斷絕坐席,即廢除座位,不讓人坐。
「絶席」在繁體字的寫法是「絕席」。
在古時候,「絶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在現代漢字标準規定中,它們的寫法是「絶」和「席」。
1. 面對不公,我們要堅決絶席。
2. 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在公司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被絶席了。
絕交、絕食、絕情、絕望、絕對、席地而坐、席卷、席位
撤座,撤銷座位
設席,設立座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