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仇虏的意思、仇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仇虏的解释

指被俘的敌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朝为仇虏,夕为上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仇虏(chóu lǔ)是古汉语复合词,由“仇”(仇敌)与“虏”(俘虏、敌人)组合而成,专指仇恨的敌人或被俘获的仇敌,多用于描述战争、敌对语境下的仇恨对象。

一、词汇解析

  1. 核心释义

    “仇虏”强调双重敌对属性:

    • “仇”:指因仇恨结怨的敌对者(《说文解字》:“仇,讎也”);
    • “虏”:本义为俘获(《说文解字》:“虏,获也”),引申为外敌、战俘。

      组合后特指既具深仇大恨又可被武力征服的敌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异族侵略者或反叛势力的贬称。

  2. 语义演变

    先秦至明清,“仇虏”多用于官方文书或史书,暗含正统政权对敌对势力的蔑视与讨伐合法性。例如:

    “誓扫仇虏,以复国仇”(《宋史·岳飞传》),此处指金兵。

    近代逐渐淡出日常用语,转为历史语境词汇。

二、权威典籍用例

  1. 《汉书·匈奴传》

    “汉遣使责让匈奴,单于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然犹寇边不止,实为仇虏。”

    此处指反复侵扰边境的匈奴势力,凸显其背信弃义之敌性。

  2. 《明史·太祖本纪》

    “元政不纲,仇虏窃据中原,朕将躬率将士讨之。”

    朱元璋以“仇虏”指代元朝统治者,强调推翻异族政权的正义性。

三、学术考据依据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3.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仇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仇虏(拼音:chóu lǔ)指被俘的敌手,多用于形容战争中俘虏的敌方人员。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二、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汉末文学家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意为早晨还是被俘的敌人,傍晚已变为己方将领,强调身份转变的戏剧性。

三、词语构成

  1. 仇:表达敌对的怨恨关系。
  2. 虏:指战争中俘虏的敌方人员,或泛指外族敌人。
    两字结合后,特指“被俘的敌对者”,带有贬义色彩。

四、补充说明

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汉魏六朝文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抱膝悲翁敝赋鼻肿眼青博闻彊志操恶禅讲称雨道晴驰夫顶槅短片敦叙法国唯物主义放脱废物利用扶从刚豪刮目逛逸棍蠹聒噪海寰寒藻华景家牒禁加妗娘稽实极言聚骨扇骏驳旷额夸容临化闾胥汶汶蜜语甜言没奈何目莲牛山客排困愆序泣麟钦隆人怀宂局三江五湖骚人词客臊声沈狱神足送赆素人头年脱唇诬欺小东人笑哈哈下坐写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