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椽子與正梁。《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兄 鶴齡 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 越州 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
“椽棟”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術語,由“椽”和“棟”兩部分構成,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椽(chuán)
指房屋頂部橫向排列的木條,架在檩(lǐn)上,用于承托屋面闆和瓦片。根據位置不同,椽可分為腦椽、花架椽、檐椽等類型。
棟(dòng)
即房屋的正梁,也稱“主梁”,位于屋頂最高處,是支撐整體結構的關鍵部件。棟不僅是力學核心,也象征建築等級,如“棟梁之材”即源于此。
“椽棟”合稱時,泛指椽子與正梁,共同構成屋頂的承重框架。例如《新唐書》記載:“椽棟不施斤斧”,描述建築簡樸,未對木料精細加工。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新唐書·隱逸傳》提及張志和居所“椽棟不施斤斧”,體現隱士生活的樸素。現代語境中,椽棟更多作為曆史或建築領域專業詞彙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新唐書》原文。
《椽棟》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用于指稱建築物中的柱子和梁木。它代表着構成建築結構的重要部分,支撐和承受房屋的重量。
《椽棟》這個詞由木部和春部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木部表示與木材有關,春部表示與春季、新生有關。總共需寫入15個筆畫。
《椽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時期。它早在《說文解字》中就有記載。繁體字中的《椽棟》仍然使用相同的字形,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椽棟》這個詞中,最早的寫法是類似于「㠯匋」的形狀,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椽棟」。
1. 這座建築的椽棟都是采用上等木材制作的。
2. 承重梁上的椽棟需要定期檢查和維護以确保建築物的安全。
1. 椽木:指用于支撐椽的木材。
2. 楹柱:指建築物中的大型柱子。
3. 榫卯:指構建房屋時用于連接和固定木材結構的一種方法。
1. 闆梁:也是指構成建築結構的梁木。
2. 枋梁:指房屋中的柱子和梁木。
1. 瓦和:指房屋頂部的瓦片和檐口結構。
2. 門窗:指建築物中用于通風進出的門和窗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