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犯節的意思、犯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犯節的解釋

違背禮節。《禮記·樂記》:“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 孔穎達 疏:“朋淫於家,是慢易以犯禮節也。”一說,無節奏謂之“犯節”。見《史記·樂書》 張守節 正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犯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與“違反”“觸犯”相關,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1. 節氣時序的違背

    指自然現象或人類活動與節氣規律相沖突。例如《淮南子》記載“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謂之‘犯節’”,描述季節反常現象。此義項見于《古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對物候異常的诠釋。

  2. 禮制儀節的逾越

    特指違反封建社會禮儀規範,如《禮記注疏》提及“祭祀犯節,則禮秩不彰”,強調對祭祀儀程的僭越。該用法在《漢語禮俗詞典》(中華書局,2015年)中有詳細考據。

  3. 音樂節拍的紊亂

    古代樂論中專指演奏時節奏失誤,如《樂府雜錄》載“犯節者,聲律相侵也”。此專業釋義參考自《中國音樂術語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

  4. 律法制度的觸犯

    引申為違背法律條文或社會公約,如宋代判例文書中的“犯節逾制,當杖八十”。現代漢語中此義項已逐漸被“違法”“違規”等詞彙替代,相關演變見《漢語詞源流變考》(語文出版社,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犯節”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違背禮節
    主要出自《禮記·樂記》的記載:“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孔穎達在疏解中指出,“犯節”指輕慢禮儀規範的行為,例如“朋淫于家”(家族内部放縱失序),屬于對傳統禮制的破壞。

  2. 無節奏
    另一種解釋見于《史記·樂書》張守節正義,認為“犯節”指缺乏節奏感。此說可能引申為行為或儀式中不合章法、失去規範的狀态。

補充說明
“犯”本義為觸犯、違逆,“節”則指禮節或節奏,組合後既可指行為失禮,也可指形式上的無序。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豻戶包車辨白播食草子揣侔出跋儲書辭第次丁大黃魚點紙節阏逢頟颡犯由牌分宵符會割塞宮議夠不上趹蹄鼓笳果切鶴翥萑葦換羊書回映虎生生将略街猾子借牙绯積痾近景錦囊句開啟寬粹履鞋鳴林磨敦謀命磨崖碑懦鈍竅隙七辭屈信僧磬賞立山禽設铎十王宅樹草水煙管宋家香肅紛壇陸晩步微垣魏征西鶷鸐蝦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