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磬的意思、僧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磬的解釋

佛寺中敲擊以集僧衆的鳴器或缽形銅樂器。亦指擊磬聲。 唐 李颀 《題僧房雙桐》詩:“緑葉傳僧磬,清陰潤井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僧磬”是佛教寺院中常見的法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僧磬指佛寺中用于召集僧衆的鳴器,通常為缽形銅制樂器,敲擊時發出清亮聲響。該詞也可直接代指擊磬的聲音。

二、形制與用途

  1. 材質與形态:早期多為石制,後演變為銅制,形似曲尺或缽盂,懸挂于木架上,以槌敲擊。
  2. 功能場景:用于寺院日常活動(如誦經、法會)中提示節奏、召集僧衆,兼具宗教儀式與時間提示作用。

三、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李颀《題僧房雙桐》中“緑葉傳僧磬”一句,即以磬聲襯托寺院清幽意境,體現其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四、延伸含義

部分語境中,“僧磬”被引申為傳播佛法或正義之聲的比喻,強調其超越物理聲響的精神傳達功能(此釋義來源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不同文獻對“僧磬”的釋義側重略有差異,建議根據使用場景參考權威佛教典籍或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僧磬》的意思

《僧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僧人用來念經、冥想、打坐等修行時所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僧磬》的部首是「⺙」,它屬于「⺅」,表示人類事物,以及和人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10畫。

拆分《僧磬》的第二個字是「磬」。它的部首是「石」,一般表示與石頭相關的字。它的筆畫數是14畫。

來源和繁體

《僧磬》一詞最早出現在《佛祖鏡》和《續類經銘》這兩部佛教文獻中。在佛教寺廟中,僧人會敲擊磬來引導冥想和打坐的節奏。

關于繁體字,《僧磬》的寫法并沒有特别的繁體形式。因為該詞的使用較為特殊,繁體字的寫法沒有區别出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磬」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别。在小篆中,「磬」字的形狀類似于兩個「立」字相連,表示堅固的東西。在隸書中,「磬」的字形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接近現代的樣子。

例句

1. 和尚敲擊着僧磬,伴隨着洪亮的聲音,佛寺中彌漫着甯靜和智慧的氛圍。

2. 心無旁骛地打坐冥想,耳邊響起僧磬的聲音,我漸漸陶醉其中。

相關組詞

1. 佛寺:佛教寺廟。

2. 念經:引導信衆或僧人誦讀經文。

3. 冥想:修行者閉目集中注意力,達到超脫的境地。

近義詞

1. 铿锵:形容聲音清脆有力。

2. 梵音:佛教中用來指代佛經的聲音。

反義詞

沉默:沒有聲音或無聲音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