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去所賜的第宅。典出《漢書·霍去病傳》:“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 匈奴 不滅,無以家為也。’”後因以“辭第”指為國忘家。 唐 杜甫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 仇兆鳌 注:“辭第,言不顧身家。”
“辭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辭去皇帝賞賜的宅第,引申為為國忘家、不圖個人享樂的精神。該詞出自《漢書·霍去病傳》:漢武帝為霍去病建造府第,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為由拒絕,展現其以國家利益為先的品格。
2. 文學引用
唐代杜甫在《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中寫道:“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此處“辭第”被用來贊頌舍己為公的高尚情操,仇兆鳌注解為“言不顧身家”。
3.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古代士大夫重國輕家的價值取向,常用于贊頌忠臣義士的奉獻精神。其核心在于強調個人利益讓位于國家大義,與“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理念相通。
4. 近義關聯
類似表達包括“辭甲第”“毀家纾難”等,均體現犧牲個人利益以報效國家的行為。需注意“辭第”特指拒絕賞賜,與其他主動捐獻家財的典故略有區别。
總結
“辭第”通過霍去病的典故,凝練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的價值觀,成為曆代文人讴歌愛國精神的典型意象。其内涵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常用于形容無私的奉獻精神。
辭第(cí dì)是指官員因違法、失職、不稱職等原因而被罷免官職的行為或結果。辭第一詞有域部拼音标注發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辭第這個詞的部首是辵(辶),表示輔助手段,幫助寫字;其筆畫數為13畫。
來源:《辭海》中有辭章條目,解釋為“辭章舊稱辭第”,可見辭第的用詞來源與辭章有關。
繁體:辭第的繁體字為辭第。
古時候漢字寫法:辭第一詞在古時候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呈現細微變化。
例句:1. 由于貪污受賄的行為被揭露,他不得不辭第。
2. 他因為工作不力而被上級辭第。
組詞:結辭(jié cí)、改辭(gǎi cí)、罷辭(bà cí)。
近義詞:解職、罷職。
反義詞:錄用、晉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