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種蘆類植物:蒹長成後為萑,葭長成後為葦。《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朱熹 集傳:“萑葦,即蒹葭也。”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論語》:‘誰能出不由戶。’故用葦者,欲人子孫蕃殖,不失其類,有如萑葦。”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城西錄》:“柳荷千頃,萑葦生之。”
(2).竹的一種。《易·說卦》:“為蒼筤竹,為萑葦。” 孔穎達 疏:“萑葦,竹之類也。”
“萑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萑葦指兩種蘆類植物:
《詩經》中多次提及萑葦:
萑葦莖稈高大,中空有節,葉片狹長。古代多用于編織席簾、建造屋頂,或作為燃料。
少數文獻提到萑葦可指“竹的一種”,但此義項較為罕見,主流釋義仍以蘆葦類植物為主。
“萑葦”是古代對成熟蘆葦的統稱,兼具實用與文學意象,常見于農事記載與自然景物描寫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注疏或植物學古籍。
萑葦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湖泊、河流邊生長的一種草木。它的拆分部首為“艹”和“⺣”,總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筆下常見的描述自然景物的詞彙之一。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關萑葦的描寫。
在繁體字中,萑葦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萑葦的字形并沒有太大變化,主要是書寫風格的不同。古代的萑葦字常常是以篆書的形式出現,書寫起來更加古樸典雅。
以下是一個描寫自然景物的句子,其中包含了“萑葦”這個詞:
央浼湖畔的萑葦隨風搖曳,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彙,例如:萑葦叢、萑葦蕩;
與萑葦意思相近的詞有:蘆葦、蘆荻、菰蒲等;
與萑葦意思相反的詞有:水波、水花、河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