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籽。草本植物的果實。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前在秋末,尚有草子木實可賴充飢,今值隆冬,雖草木亦無可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平沙萬頃中,留一粒草子,見雨即芽。”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八章:“抗 日 時期,誰沒有吃過幾天草子呢!”
(2).指紫雲英等綠肥作物。《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長沙縣高山鄉武塘農業生産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變為貧農占優勢的》:“草子折價也偏高。”編者注:“草子--紅花草、藍花草等綠肥作物。”
(3).寒熱時疫,即瘴。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雜志》:“草子即寒熱時疫。南中吏卒小民,不問病源,但頭痛體不佳,便謂之草子。不服藥,使人以小錐刺脣及舌尖出血,謂之挑草子。”
“草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綜合權威資料可歸納如下:
一、核心含義
草本植物的種子或果實 指草本植物的籽粒或果實,常見于農業或自然描述。例如明代唐順之《鳳陽等處災傷疏》提到災民以草子充饑;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描述草子遇雨發芽。現代文學如陳登科《風雷》也有類似用法。
綠肥作物代稱 特指紫雲英(紅花草)、藍花草等綠肥植物。這一用法在20世紀中國農村文獻中常見,如《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提到合作社對“草子”的定價問題。
古代對瘴氣的别稱 宋代範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南方地區将寒熱時疫(瘴氣)稱為“草子”,民間通過刺血療法緩解症狀。
二、補充說明
“草子”的常見義項為植物種子、綠肥作物和古時瘴氣,前兩者在現代農業或文學中使用較多,第三種屬曆史方言用法。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桂海虞衡志》《閱微草堂筆記》等古籍。
《草子》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小草”或者“草本植物”。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草地上的小草或者野外的植物。
段落二:《草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草子》的拆分部首是“艹”,也就是“草”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8,依次是“艹”的4畫和“子”的4畫。
段落三:《草子》的來源和使用《草子》來源于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它常常用來指代小草或者草本植物,可以用于描述自然景色、草原、花草等。
段落四:《草子》的繁體寫法《草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草子」。在繁體字中,它的意思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段落五: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寫作《草子》的方式與現代相似,拆分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8。
段落六:《草子》的例句1. 春天,草地上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草子。
2. 這裡的草子長得非常茂盛。
段落七:《草子》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草原、草地、草藥、草籽。
近義詞:小草、草兒。
反義詞:大樹、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