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次丁的意思、次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次丁的解釋

(1).承擔部分賦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晉書·食貨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為次丁。”

(2).次子。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其傷病未愈及家無次丁者,量遣歸營。”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或家無次丁,父母望其嗣續,室徒四壁,妻兒待以為生,忽際重病彌留,共知不起,老親垂涕而來握其手,妻子號泣而環跪於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次丁"是古代中國戶籍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承擔半丁賦役的男性人口。這一概念主要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内涵包含以下四個維度:

  1. 法定年齡界定

    晉代規定男子16-60歲為"正丁",13-15歲及61-65歲為"次丁"(來源:《晉書·食貨志》)。南朝宋武帝時期調整為"15-16歲為半丁,17歲為全丁"(來源:《宋書·武帝紀》),不同朝代存在差異化的年齡劃分标準。

  2. 賦役折算機制

    次丁需承擔正丁50%的賦稅額度,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載:"次丁輸半課",在徭役征發時也相應減免服役時長,形成階梯式的賦役體系。

  3. 戶籍管理功能

    該制度通過年齡分層實現精準的人口管控,既保障國家財政基礎,又體現對弱勢群體的政策傾斜。出土的走馬樓吳簡顯示,當時已建立"正丁—次丁—老小"的三級登記系統(來源:長沙簡牍博物館)。

  4. 社會經濟影響

    次丁制度客觀上延緩了全勞力進入密集型農業生産的周期,對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發展産生催化作用。但隨着土地兼并加劇,該制度在隋唐時期逐漸被均田制取代。

這一賦役制度的演變軌迹,在《通典·食貨典》和《文獻通考·戶口考》等典籍中均有連續記載,反映出古代中國賦稅體系從人丁稅向資産稅過渡的曆史進程。

網絡擴展解釋

“次丁”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賦役制度中的特定人群

指承擔部分賦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男女。根據《晉書·食貨志》記載:

二、家庭中的排行

指次子,即家中排行第二的兒子。例如:


補充說明

  1. 詞源特點:該詞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2. 讀音:标準讀音為cì dīng(部分網頁标注“zhēng”為多音誤讀,無權威依據);
  3. 延伸用法:在古文獻中偶見用“次丁”比喻次要勞動力或非核心成員。

别人正在浏覽...

阿茶谙行班賜報錄人邊将碧鮮蠶啗俦策俦侶床下牛鬥擔不起擔愁擔延打破悶葫蘆大緻頓口拙腮幡然奉勑封鎮佛爺酤買禾耳何異後者畫扉畫格回音簡惠焦唇幹舌椒頌巾衍課丁刻納可疑柳柳驚馬扁滿月蔑染内憂蹑步撇酥兒鉛素齊家治國秦娥青春子善模善樣勝母事契食椹市物歲序更新踏搖娘聽水響同部宛黃危動缊褐霧裡看花閑耍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