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禦使的意思、防禦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禦使的解釋

職官名。 唐 武則天 時始設于 夏州 , 安 史 之亂時分設于中原軍事要地,掌本區軍事,以刺史兼任,常與團練使互兼,以後廢置無常。至 宋 代為武将兼銜,官階高于團練使,低于觀察使。 遼 南面官系統中有防禦使。 清 代各省駐防軍中設防禦使,是正五品武官。駐京之健銳營及各陵寝亦設防禦使。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駕》詩:“遷轉五州防禦使,起居八座太夫人。”《舊唐書·職官志三》:“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禦使,以治軍事,刺史兼之,不賜旌節。”《金史·宣宗紀上》:“ 德州 防禦使 完顔丑奴 伏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禦使是中國古代軍事職官名稱,其核心職能為鎮守要地、統領地方防務。該官職始設于唐代,曆經宋、元等朝代調整演變,具備以下特征:

  1. 職官性質與設置背景 防禦使初為唐代臨時性軍事派遣官職,主要部署于邊疆及戰略要沖地區,用于強化軍事防禦體系。《唐代職官制度考》記載其創設與節度使制度并行,構成"節度-防禦-團練"三級防禦架構。

  2. 職權範圍 據《漢語大詞典》第12卷釋義,防禦使具有"統轄州兵,掌本土守備,兼理民事"的複合職能,既負責軍事布防又參與地方治理。宋代《職官分紀》載其可節制三至五州兵力,戰時擁有臨時征調權。

  3. 品階演變 唐代防禦使初設時為從五品下,至宋代升為從四品。元代《經世大典》記錄其職能逐漸被宣慰使司取代,明代最終廢止該官職設置。

  4. 曆史影響 著名唐史學家嚴耕望在《唐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指出,防禦使制度有效加強了中央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控制,其"兵民分治"理念為後世衛所制提供了制度原型。

網絡擴展解釋

防禦使是中國古代軍事官職,其設置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唐代設置
防禦使始設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最初見于聖曆元年(698年)的夏州都督領鹽州防禦使。安史之亂後,中原軍事要地普遍設立此職,由刺史兼任,負責本區軍事防禦,常與團練使互兼。唐代防禦使全稱“防禦守捉使”,分都防禦使(統轄數州)和州防禦使(單州)兩種,例如開元二年(714年)薛讷任隴右防禦使。

2. 宋代的演變
宋代防禦使成為武将虛銜,官階高于團練使、低于觀察使,無實際統兵權。遼代南面官系統中也沿襲此職。

3. 清代職能
清代在各省駐防軍及京城健銳營、陵寝衛隊中設防禦使,為正五品武官,主要負責地方軍事防衛。

4. 曆史意義
防禦使的設立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的強化,尤其在唐代中後期,其與節度使體系共同構成軍事防禦網絡。杜甫詩句“遷轉五州防禦使”,以及《舊唐書》《金史》的記載,均印證了其實際職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異,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金史·宣宗紀》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白鹿巾采選敕許丑谑揣摩叢簇蹙損大别山脈電勢差跌磕渎聒遏訟風車雨馬符彩副使構擯怪聲怪氣孤拔鬼目海望河伯從事虹陛緩急輕重回旋貨郎擔徼冀衿裾積憂虧成賴蒙裡海六極龍跳虎卧亂次猛虎插翅彌泛南華爬泳貧暴錢券謙肅橋洞氣根秦雍取志讪讦事使水烏他順化薯蓣宿定倘或陶居士鐵闆投歸威猛委亵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