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官名。 唐 武则天 时始设于 夏州 , 安 史 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至 宋 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 辽 南面官系统中有防御使。 清 代各省驻防军中设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驻京之健锐营及各陵寝亦设防御使。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旧唐书·职官志三》:“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金史·宣宗纪上》:“ 德州 防御使 完颜丑奴 伏诛。”
防御使是中国古代军事职官名称,其核心职能为镇守要地、统领地方防务。该官职始设于唐代,历经宋、元等朝代调整演变,具备以下特征:
职官性质与设置背景 防御使初为唐代临时性军事派遣官职,主要部署于边疆及战略要冲地区,用于强化军事防御体系。《唐代职官制度考》记载其创设与节度使制度并行,构成"节度-防御-团练"三级防御架构。
职权范围 据《汉语大词典》第12卷释义,防御使具有"统辖州兵,掌本土守备,兼理民事"的复合职能,既负责军事布防又参与地方治理。宋代《职官分纪》载其可节制三至五州兵力,战时拥有临时征调权。
品阶演变 唐代防御使初设时为从五品下,至宋代升为从四品。元代《经世大典》记录其职能逐渐被宣慰使司取代,明代最终废止该官职设置。
历史影响 著名唐史学家严耕望在《唐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指出,防御使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其"兵民分治"理念为后世卫所制提供了制度原型。
防御使是中国古代军事官职,其设置和职能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唐代设置
防御使始设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最初见于圣历元年(698年)的夏州都督领盐州防御使。安史之乱后,中原军事要地普遍设立此职,由刺史兼任,负责本区军事防御,常与团练使互兼。唐代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分都防御使(统辖数州)和州防御使(单州)两种,例如开元二年(714年)薛讷任陇右防御使。
2. 宋代的演变
宋代防御使成为武将虚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无实际统兵权。辽代南面官系统中也沿袭此职。
3. 清代职能
清代在各省驻防军及京城健锐营、陵寝卫队中设防御使,为正五品武官,主要负责地方军事防卫。
4. 历史意义
防御使的设立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的强化,尤其在唐代中后期,其与节度使体系共同构成军事防御网络。杜甫诗句“迁转五州防御使”,以及《旧唐书》《金史》的记载,均印证了其实际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可参考《旧唐书·职官志》《金史·宣宗纪》等原始文献。
苍黎懆克扠腰撑舌大长日子等高线反科学分撇粰鬻甘心格鲁吉亚耕牧诡讬贵真衮黼国有经济含光含秀寒蜒浩倡豪蠹豪直槐江还淳反朴昏谵见钱眼开惊错静谛嵇向矍骇爵邑踞虎盘龙俊誉开科取士刊啓零乱梦魔民徒乃心王室碰柜酒迁隶迁邻起炕青玉竿契托阙典屈光度人民教师若涉渊冰上西天生不逢场深宵孰谏私诚泝回蜿蝉挽舟卒文辉午尘仙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