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犬馬之誠”是一個謙辭類成語,主要用于表達個人的誠意或忠誠。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像犬馬一樣忠誠的心意”,實際用于謙稱自己的誠意,強調态度懇切、毫無保留。其核心是自謙,而非直接描述對他人的忠誠(如、2、4、5)。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此處曹植以“犬馬”自比,委婉表達對君主的忠心(、2、9)。
用法與語境
常見誤解
部分解釋(如)将其擴展為“對他人忠誠至極”,但根據權威典籍,其本意更側重自我謙稱的誠意,而非直接描述對他人的奉獻(需結合高權威性來源綜合判斷)。
近義與關聯詞
類似謙辭有“犬馬之勞”“蝼蟻之誠”,均以卑微事物比喻自身心意,體現傳統文化中的自謙表達方式(、7)。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犬馬之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對主人忠誠、盡心盡力的态度。其中的詞語“犬馬”取自狗和馬,是古代人們所推崇的最忠誠的動物,而“之誠”則表示真誠、忠實的意思。
犬馬之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犬:犬字的部首是犬,它包含有四筆。
馬:馬字的部首是馬,它也包含有四筆。
之:之字的部首是丿,它包含有一筆。
誠:誠字的部首是讠,它包含有六筆。
犬馬之誠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後漢書·馬援傳》中的一段描寫,用來形容馬援對漢朝皇帝忠誠的精神風貌。犬馬之誠在現代漢語中也常用來形容人對于親人或是朋友的忠誠和奉獻精神。
在繁體漢字中,犬馬之誠的寫法為「犬馬之誠」。
在古代漢字中,犬馬之誠的寫法較為繁複,如「犬曰犬,能驅兕者曰犬;馬曰馬,能服骝者曰馬;之式丿,人之所以為人也,誠者之誠也。」意思與現代用法相同,僅字形有所不同。
例句:
他是一個永遠以犬馬之誠對待朋友的人。
組詞:
盡忠報國、忠心耿耿、奉獻精神、忠誠度、任勞任怨。
近義詞:
忠誠、忠實、虔誠。
反義詞:
背信棄義、不忠不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