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苴绖的意思、苴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苴绖的解釋

喪服中麻布制的無頂冠與腰帶。亦指居喪。《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 鄭玄 注:“凡服在上曰衰,在下曰裳;麻在首、在腰皆曰絰……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頂;要絰,象大帶。” 賈公彥 疏:“苴絰、杖、絞帶者,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為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為杖;又以苴麻為絞帶。”《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 鄭玄 注:“苴絰,斬衰之絰也。苴麻者,其貌苴以為絰,服重者尚麤惡。”《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二年》:“戊辰,羣臣奏請易服復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沉痛。’”《新唐書·楊瑒傳》:“帝封 太山 ,集樂工 山 下,居喪者亦在行。 瑒 謂起苴絰使和鐘律,非人情所堪,帝許,乃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苴绖”是古代喪服文化中的專有名詞,需拆解為“苴”和“绖”兩部分理解:

  1. 苴(jū)
    指苴麻,一種粗劣的麻類植物。古代喪服以苴麻為原材料,因其質地粗糙,象征哀痛無心修飾,符合喪禮“重哀”的禮儀要求。

  2. 绖(dié)
    特指喪服中的麻帶,分兩種:

    • 首绖:戴于頭部的麻布帶
    • 腰绖:系于腰間的麻繩
      兩者均為服喪期間的重要标志,材質依親屬關系遠近而不同(如最重的“斬衰”用苴绖,較輕的“齊衰”用枲麻)。

整體含義:苴绖即用苴麻制成的喪帶,屬于古代“五服”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喪服配飾,用于子女為父母、臣子為君主等最親近的喪事場合,穿戴時間長達三年,體現“至哀無飾”的禮制思想。

文化意義:這一詞彙反映了中國古代“喪緻乎哀”的倫理觀念,通過服飾材質與穿戴規範的嚴格區分,構建了宗法社會的等級秩序與情感表達體系。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儀禮》《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苴绖》的意思

《苴绖》這個詞是指一種物品或裝飾品,具體指的是一種繩子或帶子。常用于古代的衣帶,用來固定衣物或作為裝飾。古時候常用于束發、綁帽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苴绖》這個詞的部首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是“艹”部,右邊的是“維”部。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苴绖》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字,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産物。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蒟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苴绖》這個詞在古代常常寫作「蒟縢」。其中「蒟」是指一種蔓生植物,「縢」是指繩子或帶子。

例句

1. 我皮帶上系着一根精美的苴绖,使整個造型更加美觀。

2. 婦女們在古代常常用苴绖束發,來表現自己的美麗。

組詞

苴绖這個詞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苴绖帶

2. 苴绖繡品

3. 苴绖編制

近義詞

1. 繩帶

2. 腰帶

3. 緞帶

反義詞

1. 解帶

2. 松綁

3. 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