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堡塢名。《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六年, 權 徙治 秣陵 。明年,城 石頭 ,改 秣陵 為 建業 。聞 曹公 将來侵,作 濡須塢 。” 清 錢謙益 《刑部尚書沉公神道碑》:“仿 曹操 之開 芍陂 , 孫權 之立 濡須塢 以足餉。”
“濡須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既指古代軍事要塞,也可作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
濡須塢位于今安徽省含山縣東關鎮與無為縣黃龍鄉之間,是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即今裕溪河與巢湖交彙處)。兩山對峙,形成東關(濡須山)和西關(七寶山),地勢險要,為巢湖通往長江的咽喉要道。
軍事意義
三國時期,孫權為抵禦曹操南下,于建安十七年(212年)在此修築濡須塢。此處扼守巢湖至長江的水路,是吳魏多次交戰的古戰場(如“濡須之戰”),被譽為“史上最強塢堡”。
在《查字典》等文獻中,“濡須塢”被賦予比喻意義:
根據研究,濡須塢的具體位置可能對應今安徽含山縣東關鎮附近的“東關”遺址,四面環水、形似堡壘,符合史書中“橫跨裕溪河”的記載。這一區域至今仍被視為三國曆史的重要地理标志。
濡須塢既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也衍生出文化層面的謙和寓意。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戰役或遺址詳情,可參考《三國志》或地方志文獻。
濡須塢(rú xū w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山”和“土”,具體的筆畫數分别是4畫、3畫和7畫。
濡須塢的來源比較有趣。它最早出現在《紅樓夢》這部著名的古典小說中。在小說中,賈母對賈寶玉說:“那白秧子每年至一次的虞姬,都要過來,把叫你皇子的位兒濡須塢一濯。”可以看出,濡須塢在古代指的是虞姬梳頭洗臉的地方,也就是洗面梳妝的地方。
濡須塢的繁體字是「濡鬚塢」,在繁體字中,「鬚」與「須」的寫法不同,「塢」與「塢」的寫法也有細微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濡須塢的寫法稍微有所不同。其中,“濡”字比較特殊,與現代漢字寫法有很大的差異,它的寫法更像一個人在水中遊泳的形狀。而在古代,塢的寫法更像是一個凹下去的地方。
例句:
1. 他每天早上都到濡須塢洗臉梳頭。
2. 虞姬在濡須塢放松了一下,心情好多了。
3. 小溪旁邊有一個濡須塢,非常適合放松心情。
組詞:
濡須塢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如:
1. 濡須塢前:指濡須塢前的地方。
2. 濡須塢上:指濡須塢上的場景。
3. 濡須塢邊:指濡須塢旁邊的地方。
近義詞:
沒有濡須塢的完全近義詞,但可以使用類似意義的詞語來替代,如:“洗面梳妝的地方”、“沐浴洗臉的地方”等。
反義詞:
濡須塢的反義詞可以是“不濡須塢”或“未濡須塢”。反義詞的意思是未經過洗面梳妝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