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祿的意思、俸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祿的解釋

[official's salary] 舊稱薪給

事不肯多做,俸祿卻不少拿

詳細解釋

官吏的薪給。《韓詩外傳》卷九:“ 田子 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所受俸祿也。’”《三國志·吳志·朱桓傳》:“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産業,皆與共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三·優老》:“﹝ 康熙 ﹞二十一年 雲南 平, 世纓 疏辭俸祿且乞骸骨,特賜白金三百兩,馳驛回籍。” 冰心 《兩個家庭》:“誰知回國以後,政府隻給他一名差遣員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塊錢無功的俸祿,他已經灰了一大半的心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俸祿是古代官吏按規定獲得的物質待遇,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 詞義解釋

    • 讀音為 fèng lù,指舊時官吏的薪給收入,屬于官方報酬體系。
    • 字義上,“俸”特指錢币形式的薪俸(如銀子),“祿”則包含糧食、實物等非貨币性待遇(如祿米)。
  2. 構成與形式

    • 主要形式包括土地、實物(如糧食)、錢币等。例如漢代官員既有俸銀,也有祿米分配。
    • 不同朝代形式有别:商周時期以封地收入為主,春秋至唐初以實物為主,唐代後逐漸貨币化。
  3. 曆史演變

    • 早期與爵位挂鈎,如商周時期俸祿表現為封地經濟收入。
    • 唐代确立品級制度後,俸祿按官員品階發放,形成規範化體系。
  4. 文獻例證

    • 《後漢書》提到“有志操者,加其俸祿”,體現其作為官員激勵手段的功能。
    • 歐陽修《泷岡阡表》載“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反映古代官員收入與清廉觀念的關系。

注:如需了解具體朝代的俸祿标準或典型案例,可參考《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等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俸祿》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意思是指官員或者高級職位人員從國家或者團體所領取的薪酬或報酬。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禾”,筆畫數量為11畫。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俸祿」。 在古時候,漢字“祿”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常被寫成「祿」,其中有一個“礻”用于表示禮物的意義。這種字形在古籍中出現較多,在一些現代書籍和字典中也可以看到。 以下是關于《俸祿》的一些例句: 1. 他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得到了豐厚的俸祿獎勵。 2.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穩定俸祿。 一些相關組詞包括:俸祿制度、俸祿待遇、俸祿發放等。與“俸祿”近義的詞有:薪酬、報酬、工資等。而反義詞則包括無酬、無報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若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