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外的意思、方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外的解释

(1) [Buddhist,Taoist monks]∶世俗之外,旧时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游方之外者也。——《庄子·大宗师》

(2) [territory beyond China]∶边远所在,异域

详细解释

(1).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於图东方方外。”

(2).域外;边远地区。《史记·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謐,方外犹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 明肃太后 临朝,一日问宰相曰:‘ 福州 陈絳 ,贜污狼藉,卿等闻否?’ 王沂公 对曰:‘亦颇闻之。’太后曰:‘既闻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

(4).世俗礼法之外。《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宋 陆游 《白发》诗:“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训》:“﹝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驰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诗:“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妾身拟入空门,顿把红妆净洗……敢进斝于舟中,愿缔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顾况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学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属,进书献画,望泽希荣。”

(7).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 疏:“‘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方外”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区域/范围之外
    指地理位置上的边远地区或异域,如“方外之国”。例如《史记·三王世家》提到“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即指边远地区或域外。

  2. 世俗礼法之外
    形容超脱于社会常规和礼教束缚的状态。如《庄子·大宗师》中“彼游方之外者也”,指那些不遵循世俗规范的人。陆游《白发》诗中的“平昔乐方外”也体现了这种超然态度。

  3. 世外仙境
    代指神仙居住之地或与尘世隔绝的理想境界,如《楚辞·远游》中“览方外之荒忽兮”。

二、语境应用

三、引申与关联

四、总结

“方外”既涵盖物理空间的边远,也包含精神世界的超脱,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现代用法中,“方外”多用于文学或宗教语境,强调与世俗的对比。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方外》这个词是指离开尘世庸俗之外,远离尘嚣的状态或地方。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方”和“外”,其中“方”表示方向、位置,而“外”表示离开、远离。根据笔画数,它的拆分部首是“方”,共有四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文化,特别是与修行相关的文化背景。在佛教传统中,“方外”一词意味着修行者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修炼,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超然境界。因此,“方外”也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禅修、修行倾向的地方或状态。 在繁体字中,“方外”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都是由“方”和“外”两个字组成。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一般采用类似于现代简体字的形式。如今,人们通常使用现代的简体字书写“方外”。 以下是一个关于“方外”的例句: 他决定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个宁静的方外之地,以平静思绪。 与“方外”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方外人”(意为追求超脱凡尘的人)、“方外派”(指倾向于追求超脱、禅修的派系)等。 对于近义词,可以考虑使用:“隐居”、“世外”、“禅邻”等表达相似意思的词语。 而“尘世”、“喧嚣”等词汇则可以作为“方外”的反义词,用来表达与“方外”相反的状态或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保题蹦走冰山易倒参讨长直茶座程序动作吹胡瞪眼出众璀璀东房洞分端严垩室棐德肥浓鵩谶根勾光素广坐龟年鹤寿和颂河鱼天雁护过饰非徽猷惑意祸中有福痂癞奸伪兼心季度解慢羁勒机密晶蟾金兰契鸠赀居邻口钳捞攘羸服绿惨红愁母夫人南州榻娘儿们年岁穷凑洒涂身段台纲通好通腿童顽威强文玉树卧室五邦无産阶级五德险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