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mboo-frame dryer]∶竹片、柳條或荊條等編成的籠子,罩在爐子或火盆上,用來烘幹衣物
(2) [hand warmer]〈方〉∶烘籃
(1).罩在火爐或火盆上的籠子。用以烘幹衣物。多用竹或柳條編成。《水浒傳》第五六回:“另用一箇小黃帕兒,包着一條雙獺尾荔枝金帶,也放在包袱内,把來安在烘籠上。”
(2).即烘籃。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三:“ 蔡大嫂 的烘籠放在腳下。” 克非 《春潮急》二七:“老太婆連忙把自己方才踏腳的烘籠提起來,順手撿個篾片撥一撥。”參見“ 烘籃 ”。
烘籠是中國傳統取暖器具,指用竹篾編織而成的圓形或方形框架,内置火盆或炭火容器,主要用于烘幹衣物、被褥或取暖。其名稱由“烘”(加熱)與“籠”(容器)組合而成,體現功能與形态特征。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烘籠是“一種竹編的烘烤用具,可罩在火盆上烘幹衣物”。
在結構上,烘籠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透氣的竹編罩體,下部常配陶制或金屬火盆。使用時,将燃燒的木炭置于火盆中,熱量通過竹篾縫隙均勻散發。該器具多見于中國南方冬季濕冷地區,如四川、湖南等地,曾是家庭防潮保暖的重要工具。
民俗研究文獻《中國民俗器具考》記載,烘籠在明清時期已廣泛使用,尤其在長江流域,其設計兼顧安全性與實用性,竹材耐高溫且避免明火直接接觸衣物。現代因取暖技術革新,烘籠逐漸被電熱設備替代,但在部分農村地區仍有保留。
“烘籠”是一種傳統的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烘幹衣物或取暖。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烘籠是由竹片、柳條或荊條等材料編織成的籠狀容器,通常罩在火爐或火盆上,利用炭火的熱量烘幹衣物。部分地區(如四川、湖南等地方言中)也稱之為“烘籃”或“烘箱”。
烘籠在古籍中亦有記載,例如《水浒傳》第五十六回提到用烘籠保存貴重物品。在西南地區,烘籠曾是家庭冬季必備的取暖工具,尤其流行于20世紀中後期,後逐漸被現代電器取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2、6的搜索來源。
安神定魄阿物兒跋勑表報鼻凹裡砂糖鏟地皮唱先纏擾丑角辏泊搭兒呆木頭點注東洛胴朦多情善感笃學好古奉制關檢鼓櫂蝦蟆柝闳壯遑論扈養缣缃酒巴娟嬛峻坂刻線诓言詐語隆弊露槿縷述冒名接腳馬下蒙頭蓋面匿堯砰湃遷革牽位咠咠袪癢染汙人門若下乳臭未除三徐掃葉勝狀疏客私産思韻鐵臂屠兒魋翕酴蘇望緊相幫小鬼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