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烘籠的意思、烘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烘籠的解釋

(1) [bamboo-frame dryer]∶竹片、柳條或荊條等編成的籠子,罩在爐子或火盆上,用來烘幹衣物

(2) [hand warmer]〈方〉∶烘籃

詳細解釋

(1).罩在火爐或火盆上的籠子。用以烘幹衣物。多用竹或柳條編成。《水浒傳》第五六回:“另用一箇小黃帕兒,包着一條雙獺尾荔枝金帶,也放在包袱内,把來安在烘籠上。”

(2).即烘籃。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三:“ 蔡大嫂 的烘籠放在腳下。” 克非 《春潮急》二七:“老太婆連忙把自己方才踏腳的烘籠提起來,順手撿個篾片撥一撥。”參見“ 烘籃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烘籠”是一種傳統的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烘幹衣物或取暖。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烘籠是由竹片、柳條或荊條等材料編織成的籠狀容器,通常罩在火爐或火盆上,利用炭火的熱量烘幹衣物。部分地區(如四川、湖南等地方言中)也稱之為“烘籃”或“烘箱”。


二、結構與用途

  1. 結構
    主體為竹編或枝條編成的籠子,底部可放置炭火盆或陶制容器(如鹹菜壇蓋),通過炭火餘溫持續散熱。
  2. 主要功能
    • 烘幹衣物:将濕衣物搭在烘籠上,借助炭火的熱氣蒸幹水分。
    • 取暖:冬季将烘籠放入被窩預熱,類似電熱毯的用途。
  3. 其他用途
    在茶葉加工中,烘籠用于烘幹茶葉(如烘青毛茶),這類茶葉常作為花茶的茶坯。

三、曆史與文化

烘籠在古籍中亦有記載,例如《水浒傳》第五十六回提到用烘籠保存貴重物品。在西南地區,烘籠曾是家庭冬季必備的取暖工具,尤其流行于20世紀中後期,後逐漸被現代電器取代。


四、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2、6的搜索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烘籠: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

烘籠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炎熱的天氣或高溫環境。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火”字旁,右邊是“童”字旁。根據漢字的拼音、筆畫順序進行拆分,可以得到火(4畫)+童(11畫),總計15畫。

烘籠的來源和繁體形式

烘籠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初出自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姓黃名蓋,字公覆,東海軍師也。乃通曲阿陳.烘籠之人。”這句話描寫了當時黃蓋為了調和軍師與孫權的關系,親自前往烘籠的人陳曰骥家做客。

繁體字中将“烘”寫作“烘”,兩個字形相似,隻是筆畫稍有變化。

烘籠在古代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在《康熙字典》中,烘籠以繁體字“烘”+“籠”的形式記載。其中,“烘”的火字旁上方有一個“永”字旁,下方是“共”字旁。“籠”的左邊是“竹”字旁,右邊是“龍”字旁。

烘籠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

1. 高溫下,整個城市宛如烘籠,讓人難以忍受。

2. 大夏天的,老師讓我們不許烘籠裡面打開窗戶。

組詞:

烘幹、烘烤、烘燒

近義詞:

酷熱、炙熱、酷暑

反義詞:

寒冷、清涼、涼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