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剛褊的意思、剛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剛褊的解釋

猶剛愎。 唐 元結 《張處士表》:“不然,則剛褊傲逸,與時世不合。” 宋 蘇轼 《謝宣召入學士院狀》:“知臣剛褊自用,雖有 寬饒 之狂;察臣招麾不移,庶幾 長孺 之守。” 清 顧炎武 《春雨》詩:“年老更迂疏,制行復剛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剛褊”是一個由“剛”和“褊”組合而成的文言詞彙,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質,通常帶有貶義:

  1. “剛”的含義
    “剛”本義為堅硬、剛強,引申為性格上的剛烈、固執,如“剛愎自用”中的“剛”即指固執己見,難以聽從他人建議。

  2. “褊”的含義
    “褊”原指衣服狹窄,後比喻心胸狹隘、氣量小。如“褊狹”形容人氣度狹窄,缺乏包容性;也可指性情急躁、偏激,如《史記》中“性褊急”即描述人易怒偏執。

  3. “剛褊”的合義
    二字結合後,形容人性格剛硬固執且心胸狹窄,或剛烈偏激、缺乏變通。例如蘇轼在《賈誼論》中評價賈誼“剛褊而木強”,指其因性格剛直急躁、難以妥協,導緻與朝臣關系緊張,最終抱負難展。

  4. 使用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強調性格缺陷對個人命運的影響。現代漢語使用較少,但在分析古典作品或曆史人物時仍可能遇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的上下文,進一步理解“剛褊”在語境中的側重(如更強調固執、狹隘還是急躁)。若涉及古文閱讀,可關注相關人物的行為描寫及結局,輔助解讀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剛褊》?

《剛褊》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雙義性。一般來說,它可以指代一個人性格剛強、堅定不移的品質。另外,它也可以表示一個人的衣着簡樸、貧窮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剛褊》由兩個漢字組成:剛(gāng)和褊(biǎn)。

剛的部首是刀,具有7畫。

褊的部首是衣,具有15畫。

來源和繁體

《剛褊》最早出現在《荀子·王制篇》中,其用法是指人性格剛強,立場堅定。

繁體字為「剛襢」,字形稍有變化,但含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剛褊」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是一個剛褊的人,從不為别人的指責而動搖自己的信念。

2. 那個窮苦的老人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爛不堪,顯得十分剛褊。

組詞

剛愎(gāng bì):形容人固執己見,不肯聽别人勸告。

褊狹(biǎn xiá):形容心胸狹窄,思想狹隘。

近義詞

剛強、剛毅、堅定、剛正

反義詞

柔弱、懦弱、優柔寡斷、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