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的意思、防秋的詳細解釋
防秋的解釋
古代西北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屆時邊軍特加警衛,調兵防守,稱為“防秋”。《舊唐書·陸贽傳》:“又以 河 隴 陷 蕃 已來,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謂之防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 黃河 曲裡防秋将,好似英雄末路時。”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 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 吐蕃 秋季入侵),對藩鎮不得不從姑息轉為忍辱退讓,對其他野心節度使的控制力也大為削弱,到處出現半獨立的割據者。”
詞語分解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 秋的解釋 秋 (⑥鞦) 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氣爽。 莊稼成熟的時期:麥秋。 指一年:千秋萬代。 指
網絡擴展解釋
“防秋”是古代軍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遊牧部落常在秋季(馬匹肥壯時)南下侵擾,中原王朝為此加強邊境防禦的軍事行動。
二、曆史背景
- 時間特征:秋季氣候涼爽、牧草豐茂,遊牧民族騎兵機動性增強,成為南侵高發期。
- 防禦措施:包括增調兵力、加固城防、加強巡邏等,唐代文獻《舊唐書·陸贽傳》明确記載“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謂之防秋”。
- 影響範圍:主要針對吐蕃、突厥等西北部族,唐代河隴地區陷落後,防秋成為長期戰略。
三、文獻例證
- 《桃花扇·移防》用“黃河曲裡防秋将”形容邊防将領的艱苦。
- 現代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指出,防秋導緻唐代對藩鎮控制力削弱。
四、其他說明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預防秋天到來”的成語,屬于引申或誤讀,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原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中國通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防秋(fáng qi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意思是防備秋天的到來或者應對秋季帶來的各種變化。下面按照要求給出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防:部首門、五筆輸入法編碼42532。
- 秋:部首禾、五筆輸入法編碼11651251。
來源:
《防秋》一詞的來源暫無明确的文獻記載,它是中國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個詞的意義可能是在古代農耕社會中,秋天是農作物成熟和收獲的季節,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範措施來應對秋天可能帶來的天氣變化和其他問題。
繁體字:
《防秋》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為「防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防秋」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因為漢字的形态演變經曆了數千年的發展。然而,詳細的古代寫法沒有具體記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例句:
1. 我們需要做好防秋準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秋季台風。
2. 農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防備秋天帶來的寒意。
3. 防秋是一個重要的農事,關系到農作物的收獲和質量。
組詞:
防秋後花園、防秋措施、防秋糧、防秋裝備
近義詞:
應秋、備秋、避秋
反義詞:
迎秋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