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防秋的意思、防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防秋的解释

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旧唐书·陆贽传》:“又以 河 陇 陷 蕃 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 黄河 曲里防秋将,好似英雄末路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 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 吐蕃 秋季入侵),对藩镇不得不从姑息转为忍辱退让,对其他野心节度使的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到处出现半独立的割据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防秋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区针对秋季游牧民族南下侵扰采取的军事防御行动。这一制度多见于唐代文献记载,核心含义为“秋季戍边防御”,其军事部署与季节特征密切相关。

从军事制度角度,防秋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调集军队驻守关隘,如《旧唐书》记载“每至秋时,增兵守隘”;二是修筑城防工事,加强烽燧预警系统;三是组织边民联防,实行“兵民一体”的防御策略。唐代诗人杜甫在《诸将五首》中写道“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侧面反映了防秋时期边关的紧张局势。

该制度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时期以被动防御为主,盛唐发展出主动出击的“防秋出击”策略,晚唐则形成制度化的防秋兵制度。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年间“发防秋兵三万戍京西”,可见其规模之巨。

在文化影响方面,防秋制度催生了独特的边塞文化符号。宋代《武经总要》记载的防秋铜符、唐代敦煌文书中的防秋粮簿等实物,均为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文物。元代学者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特别指出:“唐制,凡戍卒皆更迭往,独防秋兵岁暮不还”,揭示其驻防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防秋”是古代军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部落常在秋季(马匹肥壮时)南下侵扰,中原王朝为此加强边境防御的军事行动。

二、历史背景

  1. 时间特征:秋季气候凉爽、牧草丰茂,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增强,成为南侵高发期。
  2. 防御措施:包括增调兵力、加固城防、加强巡逻等,唐代文献《旧唐书·陆贽传》明确记载“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3. 影响范围:主要针对吐蕃、突厥等西北部族,唐代河陇地区陷落后,防秋成为长期战略。

三、文献例证

四、其他说明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预防秋天到来”的成语,属于引申或误读,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原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中国通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葆车报恩寺辩诘比拼步顿参证长往储二带路人答腊鼓道礼帝禋断杀飞白书麸皮光灿灿鬼鬼溜溜鼓箧横酷鸿源宦孺宦要胡卢提夹路简定拘责渴盘陁国魁刚浪旦腊味力士芦苻率贞蛮干面争秘水磨刀水磨钝内等子啮铁骈祉铺手钳击亲昵遒放崎峗气虚删定郎设事时果拴缚踏路堂而皇之堂属外海无其伦比巫山神女午月祥历西高止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