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謙遜。《管子·小稱》:“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新唐書·韓弘傳》:“子 公武 ……性恭遜,不以富貴自處。” 宋 曾鞏 《庫門員外郎知臨江軍範君墓志銘》:“為人恭遜質儉,能自修飭。” 明 歸有光 《江西右布政使緻仕雍裡顧公權厝志》:“公為人敦重……孝友恭遜。”
“恭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ōng xùn,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謙遜,強調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出尊重與謙虛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待人接物時既保持恭敬,又體現謙遜,常用于描述品德修養或行為風範。例如《管子·小稱》中提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強調通過恭遜等品質化解矛盾。
文獻例證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形容個人修養或傳統美德,如“孝友恭遜”(明·歸有光)。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強調傳統禮儀或人物品評時仍可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管子》《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恭遜(gōng xùn)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它可以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敬意,同時也可以表達謙虛和尊重之情。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心(xīn)和舛(chuǎn)。心部表示這個字與情感和思想有關,而舛部則代表了人走路時腿錯誤并排的樣子,象征着不穩定和謙虛。
據推測,恭遜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禮儀。在古代,臣子跟隨君主時必須行禮,并用這個詞表示對君主的尊敬和順從。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場合,用于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謙虛之情。
在繁體字中,恭遜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恭遜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有時會将心部寫成「忄」而不是「心」。然而,這些古代寫法已經逐漸被現代寫法所取代,簡化的「心」部也成為主流。
以下是一些關于恭遜的例句:
1. 我對您的成就感到非常恭遜。
2. 學習他人的長處是一種恭遜的表現。
組詞:恭敬、謙虛、恭維
近義詞:尊敬、順從、虛心
反義詞:傲慢、狂妄、不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