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恭遜的意思、恭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恭遜的解釋

恭敬謙遜。《管子·小稱》:“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新唐書·韓弘傳》:“子 公武 ……性恭遜,不以富貴自處。” 宋 曾鞏 《庫門員外郎知臨江軍範君墓志銘》:“為人恭遜質儉,能自修飭。” 明 歸有光 《江西右布政使緻仕雍裡顧公權厝志》:“公為人敦重……孝友恭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恭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恭"和"遜"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的态度謙和有禮、恭敬而謙讓。其核心含義在于表達一種發自内心的尊敬與謙和退讓的态度。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恭 (gōng):
    • 本義:肅敬,謙遜有禮貌。《說文解字》釋為"肅也",指态度莊重、尊敬。
    • 引申義:常表示對尊長、賓客或神明等的敬重态度,如"恭敬"、"恭順"。
  2. 遜 (xùn):
    • 本義:退避,退讓。《說文解字》釋為"遁也",引申為謙讓、謙虛。
    • 引申義:表示不争強、不自滿,如"謙遜"、"遜色"。

合成詞義:"恭遜"結合二者,強調在恭敬的同時保持謙讓之态,體現内外一緻的修養。


二、詳細釋義

恭遜(gōng xùn)

詞性:形容詞

釋義:

指态度恭敬而謙遜,言行莊重有禮且不自矜,常用來形容人對尊長、上級或他人表現出的謙和退讓的美德。

近義詞:謙恭、謙遜、恭敬、謙和

反義詞:傲慢、驕橫、無禮、倨傲


三、用法與語境

  1. 形容品德修養:

    如:"他待人恭遜有禮,深得同事敬重。"(體現個人修養)

  2. 描述行為态度:

    如:"面對長輩,他始終保持着恭遜的姿态。"(強調行為規範)

  3. 典籍用例:
    • 《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恭"為儒家核心美德之一)
    • 《尚書·舜典》:"柔遠能迩,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體現謙和治世思想)

四、文化内涵

"恭遜"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體現,儒家強調"恭近于禮"(《論語·學而》),認為恭敬與謙遜是君子修身的基礎。這一品質不僅體現個人涵養,也是社會和諧的人際紐帶,如《禮記·曲禮》所言:"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

    查看詞條(注:鍊接為商務印書館官方書籍頁面)

  2. 《說文解字》(漢·許慎)

    中華書局影印本。

  3.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2009年。

  4. 《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

    中華書局,2004年。


以上解釋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完整呈現"恭遜"的語義源流與文化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恭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ōng xùn,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謙遜,強調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出尊重與謙虛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待人接物時既保持恭敬,又體現謙遜,常用于描述品德修養或行為風範。例如《管子·小稱》中提到“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強調通過恭遜等品質化解矛盾。

  2. 文獻例證

    • 《新唐書·韓弘傳》記載韓弘之子“性恭遜,不以富貴自處”,體現不因地位顯赫而傲慢的品格。
    • 宋代曾鞏在墓志銘中評價某人“為人恭遜質儉”,說明這一品質與質樸、克己相關聯。
  3.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形容個人修養或傳統美德,如“孝友恭遜”(明·歸有光)。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強調傳統禮儀或人物品評時仍可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管子》《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神定魄按選陂澱本形裨屬避遠材器插頭趁懷單刀赴會眈盼躲得和尚躲不得寺鵝口白瘡惡衣粗食風言影語輔助療法挂鐮官裡鼓笛曲鬼鬼魆魆鴻廓皇僚胡母賤獲箋缯寄名舉燧可頻曠虛饋爨亮色靈虬僇譴南南合作逆喻頗側破浪乘風仆漏敲門石乞佛秦不收魏不管山詞砂紙詩編是古非今爽惑寺丞四海皆兄弟鞺鞑糖果貪滿填帖天主國違正瞎燈黑火瞎奶祥肉鄉喆械器犀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