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策的意思、警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策的解釋

(1).謂以鞭策馬。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2).引申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奮。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曉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會。” 謝覺哉 《不惑集·學習常談》:“因而時常要把這些教訓來警策自己。”

(3).形容文句精煉扼要而含義深切動人。亦指精煉扼要而含義深切動人的文句。《文選·陸機<文賦>》:“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 注:“以文喻馬,言馬因警策而彌駿,以喻文資片言而益明也。駕之法,以策駕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衆辭,若驅馳,故雲‘警策’。”《宋史·隱逸傳上·魏野》:“ 野 為詩精苦,有 唐 人風格,多警策句。” 孫犁 《澹定集·讀一篇散文》:“ 蘇轼 《潮州韓文公廟碑》第一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策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内涵的詞彙,其核心意義圍繞“警醒”與“鞭策”展開,既可用于具體行為,也常見于抽象表達,尤其在文學修辭領域有特定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警戒與鞭策

    • 指用言語或行動使人警惕、醒悟,避免錯誤或懈怠,同時激勵人奮發向上。其核心在于通過警示達到督促進步的目的。例如:“領導的講話發人深省,對全體員工起到了警策作用。” 此義項是“警”與“策”字義的直接結合(警:戒備,使警惕;策:鞭打,督促)。
  2. 修辭學專稱:警句

    • 在文學修辭領域,“警策”特指一種修辭格,即警句。它指那些語言精練、含義深刻、富有哲理、能使人警醒或受到激勵的句子。這類句子言簡意赅,發人深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啟發性。例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陸機《文賦》所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裡的“警策”即指文章中畫龍點睛、統領全篇的關鍵性警句。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也将其列為積極修辭手法之一。
  3. 引申義:精煉扼要且含意深切

    • 由修辭格的含義引申開來,“警策”也可形容語言或文字本身具有精煉、深刻、發人深省的特點。例如:“這篇文章用語警策,耐人尋味。” 這層含義強調文字的表達效果,與作為修辭格的“警策”緊密相關。

總結來說,“警策”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含義是: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警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本義與引申義

    • 原指用鞭子驅趕馬匹(如“僕夫警策,平路是由”),後引申為通過告誡、督促使人警惕或奮進。例如:“時常以教訓警策自己”(謝覺哉語)。
  2. 文學修辭術語

    • 指文句中精煉扼要且含義深刻的表達方式,又稱“警句”。陸機《文賦》提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強調其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具體用法與示例

  1. 作為動詞

    • 督促激勵:如宋代葉適所言“事事警策,件件理會”,強調對事務的嚴謹态度。
    • 自我鞭策:如“以先賢之言警策自身”,體現反省與進步。
  2. 作為名詞

    • 文學作品中的警句:例如蘇轼“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因其哲理性成為經典警策之句。
    • 佛學與道德規勸:部分文獻中用于指導處世原則()。

三、分類(文學修辭)

根據權威定義,警策句分為三類:

  1. 主賓重複判斷:如“事實勝于雄辯”。
  2. 表意相反相成:如“善遊者溺,善騎者堕”。
  3. 看似無關,實則關聯:通過隱喻或對比引發思考。

四、總結

“警策”既可指具體行為(督促、自省),也可形容語言的藝術性。其文學價值在于用簡練語言傳遞深刻哲理,是漢語中兼具實用與美感的詞彙。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文賦》或宋代詩詞。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陿本封邊奏裁遣采折長古扯拉乘幹籌建川塞從自丹曲單食大小謝咢咢方訣繁音飛電分割覆閲管飯合襯回極滬江活銷銷繳收嘉巧誇美利端輪唱曲率古麻皮皴免禮面谕明徹秘赜母夫人能許淺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人成虎沙嗄設泭聖覺市門稅水鏽四谛四診探篹螣蛇天頂條别停居猬鋒尉候文背溫扇铦鈎翔翼蠍蠍蜇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