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策的意思、警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策的解釋

(1).謂以鞭策馬。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2).引申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奮。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曉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會。” 謝覺哉 《不惑集·學習常談》:“因而時常要把這些教訓來警策自己。”

(3).形容文句精煉扼要而含義深切動人。亦指精煉扼要而含義深切動人的文句。《文選·陸機<文賦>》:“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 注:“以文喻馬,言馬因警策而彌駿,以喻文資片言而益明也。駕之法,以策駕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衆辭,若驅馳,故雲‘警策’。”《宋史·隱逸傳上·魏野》:“ 野 為詩精苦,有 唐 人風格,多警策句。” 孫犁 《澹定集·讀一篇散文》:“ 蘇轼 《潮州韓文公廟碑》第一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警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本義與引申義

    • 原指用鞭子驅趕馬匹(如“僕夫警策,平路是由”),後引申為通過告誡、督促使人警惕或奮進。例如:“時常以教訓警策自己”(謝覺哉語)。
  2. 文學修辭術語

    • 指文句中精煉扼要且含義深刻的表達方式,又稱“警句”。陸機《文賦》提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強調其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具體用法與示例

  1. 作為動詞

    • 督促激勵:如宋代葉適所言“事事警策,件件理會”,強調對事務的嚴謹态度。
    • 自我鞭策:如“以先賢之言警策自身”,體現反省與進步。
  2. 作為名詞

    • 文學作品中的警句:例如蘇轼“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因其哲理性成為經典警策之句。
    • 佛學與道德規勸:部分文獻中用于指導處世原則()。

三、分類(文學修辭)

根據權威定義,警策句分為三類:

  1. 主賓重複判斷:如“事實勝于雄辯”。
  2. 表意相反相成:如“善遊者溺,善騎者堕”。
  3. 看似無關,實則關聯:通過隱喻或對比引發思考。

四、總結

“警策”既可指具體行為(督促、自省),也可形容語言的藝術性。其文學價值在于用簡練語言傳遞深刻哲理,是漢語中兼具實用與美感的詞彙。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文賦》或宋代詩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警策

警策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警」和「策」。

「警」是由「言」和「敬」組成的,它的部首是「言」,有9畫。它的基本含義是警示、告誡。在現代漢字中,「警」一般用作動詞或名詞,表示警告、警覺等意思。

「策」是由「竹」和「朿」組成的,它的部首是「竹」,有11畫。它的基本含義是計策、政策、策略等。在現代漢字中,「策」一般用作名詞,表示制定和執行方案、策略的意思。

「警策」這個詞來源于《漢書·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上》的記載,原意是指王侯将相國法。在古代,皇帝為了管理國家事務,常常依靠宰相和重要文武官員的意見和建議,而這些意見和建議被稱為「策」,以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而警策則是指宰相或者文武官員向皇帝提出的告誡和警示的意見,以防止皇帝犯下錯誤。

警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警策」,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警」的變體有「警」和「敬」兩種寫法,而「策」的變體有「策」和「筌」兩種寫法。例如,「警策」在古代可能寫作「警筌」。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警策」這個詞:

1. 他向皇帝進呈了一本《警策》,希望能夠提醒皇帝注意國家安全。

2. 宰相在皇帝面前說了一堂《警策》的課,使得皇帝更加明智地處理國家事務。

一些相關的詞語有:

1. 組詞:警示、警告、策略、政策。

2. 近義詞:告誡、勸告、提醒。

3. 反義詞:放任、縱容、沖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