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精神與形體。《列子·楊朱》:“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豈足潤枯骨?”《漢書·司馬遷傳》:“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夫神形雖殊,相與而化,内外誠異,渾為一體。”
(2).神仙之形體。 漢 蔡邕 《王子喬碑》:“棄世俗,飛神形,翔雲霄,浮太清。”
(3).指神像。《北史·隋紀上·文帝》:“詔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嶽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神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精神與形體的統一
指人的精神意識與物質軀體的結合,強調身心整體性。如《列子·楊朱》提到“焦苦其神形”,《漢書·司馬遷傳》也論及“神形蚤衰”,均體現古代哲學對身心關系的思考。
神仙的形态
在宗教語境中特指超自然存在的形體,如道教典籍中描述的仙人具象化形态。
神像的指代
延伸為宗教造像的統稱,常見于描述廟宇中供奉的塑像或畫像。
補充說明:該詞在中醫領域偶有引申,如提到“神”與“形”對應功能與器質,但此用法非主流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通過漢典、古籍文獻等權威來源進一步考證。
神形:指的是神态和外形。也可以表示出神的樣子。
神形的部首為示,總筆畫數為10。
神形是由“神”和“形”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神”表示超自然的力量或者崇高的存在,“形”表示外在的具體形态。
神形的繁體字為「神形」,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然而,神形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他的穿衣品味和神形都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
神态、外形、神情
儀态、風采、容貌
平凡、普通、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