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蘊藉。含蓄寬容。《資治通鑒·唐則天後久視元年》:“太後嘗問 仁傑 :‘朕欲得一佳士用之……’ 仁傑 對曰:‘文學緼藉,則 蘇味道 、 李嶠 固其選矣。’”
緼藉(yùn jiè)為古漢語複合詞,原指包裹禮器的絲織襯墊,後引申為含蓄包容、溫厚有涵養的品格。
合成詞義:以柔物包裹貴重器物,喻指為人處世含蓄内斂,不露鋒芒。
禮器襯墊
古代祭祀時用素色絲帛包裹玉圭、玉璋等禮器,防止磕碰,稱為“緼藉”(《禮記·曲禮》)。如:
“諸侯以圭為贽,緼藉以生帛。”
品德象征
漢代後引申為形容人溫厚寬容、涵養深厚。如《漢書·薛廣德傳》:
“廣德為人,溫雅有緼藉。” 指其性情溫和,言行含蓄包容。
文學修辭
唐宋詩詞中用以描繪含蓄深沉的意境。如李商隱《細雨》: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以“緼藉”隱喻細雨柔潤萬物之态。
“他待人緼藉謙和,遇事從不咄咄逼人。”
“這首詩緼藉深遠,需反複品讀方能領會其境。”(參見《漢語大詞典》第9卷)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緼藉”屬生僻古語詞,現代工具書收錄有限,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禮記》等經典文獻考據而成,未引用網頁來源。
“緼藉”可能是“蘊藉”的筆誤或異體寫法。根據現有資料,“蘊藉”是一個規範詞語,而“緼藉”在權威詞典中未見收錄。以下是相關解釋:
“蘊藉”的含義(參考):
詞源與結構:
常見用例:
若您确認需要查詢的是“緼藉”,建議核查古籍原文或提供更多語境。目前規範用法推薦“蘊藉”。
阿鼻地獄安燕奔厲編入舶貨捕論不僧不俗瞋目張膽陳平宰社蕩寇志地崩山摧洞疑犯調飛聲騰實風靡一時諷寤附驿害羣之馬河獻黃涔花拳繡腿花壇怙侈奸利簡夷艱虞鴶鸲急吏緩民金本位祲盛寄食蹻勇冷字陵溪卵彈琴默察墨銀暮天目眩神搖炮煎噴騰輕假覃志窮該曲辯缺隟岖崟仁心仁聞熱泉世表收心私人秘書泰玄天贶頽廢惟利是求蚊香無操鹹舃消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