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獲夷的意思、獲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獲夷的解釋

能俘獲夷狄者。一說是古之壯士。《文選·揚雄<羽獵賦>》:“乃至獲夷之徒,蹶松柏,掌蒺藜。”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獲夷,能獲夷狄者。” 李周翰 注:“ 獲夷 ,古之壯士也。” 漢 焦贛 《易林·旅之井》:“慈母赤子,享賜得士,獲夷服除,以安王家,側陋逢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獲夷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俘獲或消滅外族敵人,特指中原政權對四方少數民族的軍事行動。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為“獵得禽獸”,引申為“俘獲、擒拿”。《說文解字》釋:“獲,獵所獲也。”在軍事語境中強調捕獲敵人或戰利品。

  2. 古代對東方部族的統稱(如東夷),後泛稱華夏以外的民族。《禮記·王制》載:“東方曰夷”,含文化差異的指代,後衍生“平定異族”之意。

    兩字組合後,“獲夷”特指通過武力征服異族并俘獲其人員,屬軍事勝利的表述。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獲夷:俘獲夷狄。古代多指戰勝外族。”

    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獲夷則奪之。” 指戰争中俘獲夷狄者需上交戰利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2. 《春秋左傳》實例

    晉楚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中,晉文公下令“獲夷則獻”,要求将士将俘獲的楚人(中原視楚為“荊蠻”)上交,體現“獲夷”的軍事俘獲含義(參考來源:國學大師《左傳》原文)。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意涵

“獲夷”一詞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反映華夏中心觀下的“夷夏之辨”。如《公羊傳》強調“内諸夏而外夷狄”,軍事勝利常以“獲夷”為功績标志。但隨着民族融合,該詞逐漸被“平戎”“定邊”等中性詞取代,明清後罕用。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
  3.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論夷夏觀念章節)。
  4. 《說文解字注》,許慎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注:古籍原文鍊接優先采用權威數據庫,現代著作僅标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獲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1. 基本含義
    通常指在戰争中俘獲敵人或使敵方屈服,強調通過武力或智謀取得勝利。例如《文選·揚雄<羽獵賦>》中提到“獲夷之徒”,描述其勇猛善戰。

  2. 兩種主流解釋

    • 俘獲夷狄者:漢代學者服虔認為,“獲夷”指能俘獲邊疆民族(夷狄)的人,體現軍事勝利。
    • 古代壯士之名:唐代李周翰則注解為古代某位壯士的稱謂,可能與曆史傳說相關。
  3. 文獻用例
    漢代焦贛《易林·旅之井》中“獲夷服除”一句,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通過俘獲敵人來安定國家。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中,描述戰争勝利或勇武行為,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該詞的核心與“征服”“俘獲”相關,但具體指向需結合語境,可能指行為(俘敵)或人物(壯士)。權威資料中兩種解釋并存,需根據文本背景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北苑妝察度窗門慈谟大耋打開達幽電旂董狐之筆獨舂飛鷰諷告風韻浮澆伏龍閣下怪諜亥市漢帝杏橫吏江夏八俊見好犍椎敬獻幾彖橘井珂雪老腔陵邁勵世梨條漏露矛骹美不勝收美言不信凝碧判單襁保凄梗璆磬髯龍認證日益月滋三玄僧録觞弊善民石河子市石室金匮石羊守株寺院透達忒忒無窮無窮大霞爛先行銷縮謝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