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俘獲夷狄者。一說是古之壯士。《文選·揚雄<羽獵賦>》:“乃至獲夷之徒,蹶松柏,掌蒺藜。”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獲夷,能獲夷狄者。” 李周翰 注:“ 獲夷 ,古之壯士也。” 漢 焦贛 《易林·旅之井》:“慈母赤子,享賜得士,獲夷服除,以安王家,側陋逢時。”
“獲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基本含義
通常指在戰争中俘獲敵人或使敵方屈服,強調通過武力或智謀取得勝利。例如《文選·揚雄<羽獵賦>》中提到“獲夷之徒”,描述其勇猛善戰。
兩種主流解釋
文獻用例
漢代焦贛《易林·旅之井》中“獲夷服除”一句,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通過俘獲敵人來安定國家。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中,描述戰争勝利或勇武行為,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該詞的核心與“征服”“俘獲”相關,但具體指向需結合語境,可能指行為(俘敵)或人物(壯士)。權威資料中兩種解釋并存,需根據文本背景判斷。
獲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獲”和“夷”兩個字組成。獲的部首是“⺖”,筆畫數為11,讀音為“huò”,意思是捕捉、抓住的動作。夷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5,讀音為“yí”,意思是平息、平定。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在古代戰争中,獲夷指的是抓住、平息敵人。例如,對一個敵方部隊進行擊敗并囚禁的行動,就可以稱之為獲夷。
在繁體字中,獲夷的寫法仍然是“獲夷”。雖然繁體字的流行程度較低,但在一些場合仍有使用。
在古時候,獲夷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資料有限,我們無法得知究竟古時候是否有其他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獲夷的例句:
1. 曆史上有很多将軍獲夷後,名聲大噪。
2. 他以自己的機智才幹,成功地獲夷了叛軍。
3. 這次戰役中,我軍成功地獲夷了敵方的糧草。
一些和獲夷相關的詞語有:
1. 俘虜:指被俘獲、捕獲的敵方人員。
2. 征服:指攻克、控制敵方的行動,并使其屈服。
3. 撲滅:指迅速平息、消滅敵人。
獲夷的反義詞是:逃脫、逃亡,指逃離敵方、脫離困境的行為。
總之,獲夷是一個表示捕捉、抓住敵人并使其平息的詞語。它具有一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常用于描述戰争或軍事行動中的勝利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