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六道輪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諸世間、衆生。《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三》:“能為世導師,映蔽人天衆;演説無所畏,我禮勝丈夫。”《魏書·釋老志》:“人天道殊,卑高定分。” 唐 白居易 《看夢得題答李侍郎詩因戲和之》:“看題錦繡報瓊瓌,俱是人天第一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按佛經,行善者得人天果報。”
(2).人間與天上。《晉書·陸雲傳》:“ 帝堯 昭煥而道協人天, 西伯 質文而 周 隆二代。” 郭沫若 《Lobeniche的塔》:“橫的自然觀和縱的道義感要構成一個新的金鑰開發人天的啞謎。”
(3).指糧食。民以食為天, 唐 人避 太宗 李世民 諱,改民作人,故稱“人天”。《舊唐書·音樂志三》:“粒食伊始,農之所先,古今攸賴,是曰人天。”參見“ 民天 ”。
“人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佛教術語、古代文化及現代行業用語三個方面:
六道中的“人道”與“天道”
佛教将衆生輪回的世界分為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其中“人天”專指人道和天道,屬于“二善道”。天道衆生福報最大,壽命最長;人道則苦樂參半,但更易修行佛法。佛家認為修習“人天善果”(如五戒、十善)是成佛的基礎,稱為“人天教”。
泛指世間衆生
在佛經中,“人天”也用于代指一切世間衆生。例如《大寶積經》提到佛陀“映蔽人天衆”,即指佛陀的教法超越所有衆生。
代指糧食
唐代因避諱太宗李世民之名,将“民以食為天”改為“人天”,故“人天”成為糧食的别稱。《舊唐書》記載:“粒食伊始……是曰人天”,即強調糧食為生存根本。
人間與天上的合稱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人天”可指人間與天界的關聯。如《晉書》描述:“帝堯昭煥而道協人天”,寓意人間與天理相合。
在項目管理領域,“人天”是計量工作量的單位,指一個人工作一天(通常按8小時計算),用于評估項目成本或進度。例如軟件開發中,常用“人天”估算任務耗時。
“人天”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如需深入某類含義,可參考對應來源:佛教釋義推薦,避諱文化見,行業術語可查看。
《人天》是個成語,意思是人與天,指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
《人天》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和天(大)。
總共有6畫。
《人天》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優遊觀于人天,而不知自適者也。”意思是人在世界中漫遊,觀察人類的行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卻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適應。
《人天》的繁體字為「人天」,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寫作《人天》的字形與今天相同。
1. 民以食為天,這句成語形容食物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 他對大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懂得人天之間的和諧。
1. 人類
2. 天地
3. 人性
人類與自然、人與自然
人類與人類、人與社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