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憤的意思、銜憤的詳細解釋
銜憤的解釋
見“ 銜忿 ”。
懷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曾有鄰婦夜奔,拒不納。婦啣憤去,譖諸其夫,誣以挑引。”
詞語分解
- 銜的解釋 銜 (銜) á 馬嚼子。 用嘴含,用嘴叼:銜枚。燕子銜泥。 含在心裡:銜恨。銜冤。銜恤(含哀,懷着憂傷)。銜戢(斂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接受,奉:銜命。 指前後相接:銜接。 職務和級别的名號:學銜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銜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n fèn,注音為ㄒㄧㄢˊ ㄈㄣˋ,其核心含義是心懷憤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銜憤”由“銜”和“憤”組成:
- “銜”:本義為“用嘴含”,引申為“深藏于心”,如“銜恨”“銜冤”。
- “憤”:指因不滿而産生的強烈情緒,如“憤怒”“憤慨”。
綜合而言,“銜憤”指長期懷有怨恨或憤懑,強調情緒積壓于心、未得宣洩的狀态。
2.出處與用法
- 文學典籍: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邢子儀》中,用“婦銜憤去”描述婦人因被拒而懷恨離去的情節。
- 曆史記載:《晉書·潘嶽傳》提到潘嶽因厭惡某人而多次羞辱對方,導緻對方“常銜忿”(“忿”通“憤”)。
- 現代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如“銜憤難平”“銜憤于心”。
3.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銜恨、懷恨、含憤。
- 反義詞:釋懷、寬恕、諒解。
- 關聯詞:銜冤(含冤未雪)、銜恤(心懷憂傷)。
4.用法示例
- 例句1:“他因遭人誣陷,多年銜憤,終得昭雪。”
- 例句2:“銜憤之人,常以沉默掩其鋒芒。”(參考《北史》中“巒變色銜忿”的用法)
“銜憤”屬于較文雅的書面用語,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深度。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聊齋志異》《晉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銜憤
銜憤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銜”和“憤”。其中,“銜”的部首是衣,總筆畫為5畫;“憤”的部首是心,總筆畫為13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歌《木蘭詩》。在這首脍炙人口的詩歌中,主人公木蘭因憤怒而決定代替父親從軍,她心頭的憤怒和激憤在後來就被形容為“銜憤”。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内心充滿憤怒和激憤的情緒。
在繁體中文中,銜憤的寫法是「銜憤」。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些差異,可通過一些典籍和碑刻來了解。作為一個現代詞彙,銜憤的寫法保持了相對穩定,沒有出現巨大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對不公正的待遇感到銜憤,決心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組詞:憤怒、銜淚、忿怒
近義詞:“忿怒”、“憤懑”
反義詞:“平靜”、“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