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國而死。《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 、 吳廣 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漢書·翟方進傳》:“設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慙於先帝。”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帳下勸之走,叱謂吾死國。”
“死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為國家獻身或犧牲”,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死國”指為國事而犧牲生命,強調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獻身精神。例如《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的對話:“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逃亡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為國事而死?)
曆史典籍
近義詞與語境
與“殉國”含義相近,多用于表達忠烈氣節。例如:“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詩句,強調男子應以死報國)。
若需進一步探讨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
《死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指的是已經滅亡、沒有生命迹象的國家或地區。
《死國》的拆分部首:歹(dǎi),國(guó)。筆畫總共為5畫。
《死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左傳》的記載中。目前沒有繁體字形式,隻有簡化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古時候《死國》的寫法為「死國」。
1. 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如今已成為一座死國。
2. 他們為了拒絕被統治,甯願讓自己的國家變成一個死國。
1. 死國疆域
2. 死國之災
3. 死國統治
4. 死國遺民
5. 死國沉淪
1. 亡國
2. 滅國
3. 廢土
4. 荒地
5. 荒國
1. 存國
2. 興國
3. 富饒
4. 繁榮
5. 國泰民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