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熱的夏天。《新唐書·北狄傳·室韋》:“每溽夏,西保 貣勃 、 次對 二山。山多草木鳥獸,然苦飛蚊,則巢居以避。”
“溽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溽夏”指濕熱的夏天。其中“溽”意為濕潤、悶熱,“夏”即夏季,合起來形容夏季高溫且潮濕的天氣環境。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北狄傳·室韋》,描述古代室韋人在濕熱夏季避暑的情景:“每溽夏,西保貣勃、次對二山。山多草木鳥獸,然苦飛蚊,則巢居以避。”。
與“溽夏”相關的詞語包括“溽暑”“溽蒸”等,均強調濕熱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新唐書》《禮記》等文獻。
《溽夏》是指炎熱潮濕的夏天,酷熱難耐的氣候環境。
《溽夏》的部首是水(氵),總共9個筆畫。
《溽夏》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列仙傳》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溽夏》的繁體字為「濡夏」。
在古代,溽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仍是采用水的部首與後面的字形結合而成。
1. 難以忍受的溽夏天氣讓人疲倦不堪。
2. 在這個溽夏的下午,我選擇躲在空調房間裡看書。
3. 溽夏的夜晚,蛐蛐的鳴叫聲讓人難以入眠。
1. 溽熱:指炎熱的天氣。
2. 夏季:指夏天。
3. 濕氣:指潮濕的氣候。
1. 悶熱:形容天氣炎熱潮濕。
2. 燥熱:形容天氣幹燥炎熱。
3. 炎夏:指炎熱的夏天。
1. 寒冬:指寒冷的冬天。
2. 涼爽:形容天氣涼爽宜人。
3. 清爽:形容天氣清涼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