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默的意思、昏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默的解釋

(1).糊塗沉默。 唐 柳宗元 《愚溪對》:“進不為盈,退不為抑,荒涼昏默,卒不自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當有預備》:“今之一往直前,固勝于前之昏默,而一或不慎,則自蹈于危機,将不止于不能達其目的而止。”

(2).形容虛無寂靜,不可測知。《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晉 郭象 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 成玄英 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冥深遠,昏默玄絶。”

(3).茫然若人失的樣子。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下:“上不忍歸行宮,於巷中倚杖欹首而立。聖情昏默,久而不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昏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糊塗沉默
    指人處于混沌不清、沉默不語的狀态。
    ▶ 例:唐·柳宗元《愚溪對》中“荒涼昏默,卒不自克”,形容溪水退隱時看似愚鈍的狀态。
    ▶ 近代文獻《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也用“昏默”對比盲目冒進的風險。

  2. 虛無寂靜,不可測知
    源自道家哲學,描述至高境界的玄妙不可言說。
    ▶ 典出《莊子·在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晉代郭象注解“昏默”為“了無”的虛無狀态,成玄英疏進一步闡釋為超越言語的深遠精微。

  3. 茫然若失的樣子
    形容人精神恍惚、怅然若失的神态。
    ▶ 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聖情昏默”,倚杖而立久久不願離去,體現其失落心境。


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獲取更詳盡的古籍例句與詞源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昏默》是什麼意思

《昏默》一詞指的是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狀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意識模糊、思維遲鈍的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昏默》的部首是日(radical),由日字旁構成。它的筆畫數為7畫。

來源

《昏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昏”字來自《說文解字》,意為天忽暗、光亮日落;“默”字從《金文研究》得知,表示山中有霧氣。

繁體

《昏默》的繁體字為「昏默」。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漢字寫作「昬默」,其中的「昬」字表示天黑、夜幕降臨,符合“昏”字的意義;「默」字依然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在鬧市中走來走去,神情昏默,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2. 她沉默寡言,整天一副昏默的模樣,讓人不知道她在想些什麼。

組詞

1. 昏迷:指人因疾病、外傷等原因失去意識,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态。

2. 默契:指兩個或多個人在行動、思維上相互協調一緻,沒有言語上的交流。

近義詞

1. 遲鈍:形容反應、思維遲緩的狀态。

2. 愚昧:指人對知識、事物缺乏理解、見識,處于愚昧無知的狀态。

反義詞

1. 清醒:指思維清晰、神志明晰的狀态。

2. 警覺:指頭腦敏銳、警惕性高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