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四周無牆猶如涼亭的講堂。《明史·儒林傳二·歐陽德》:“遷 南京 國子司業,作講亭,進諸生與四方學者論道其中。”
“講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四周無牆、類似涼亭的開放式講堂,主要用于學術讨論或講學。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詞典解釋,“講亭”由“講”(講授、讨論)和“亭”(有頂無牆的建築)組成,字面意為“用于講學的亭式建築”。其特點是開放式的空間結構,便于學者聚集交流。
曆史用例
《明史·儒林傳二·歐陽德》記載,明代學者歐陽德任南京國子監司業時,曾建造講亭,供學生與四方學者論道。這一記載表明,講亭在古代教育中具有促進學術交流的作用。
“亭”的解析
“亭”在古漢語中多指有頂無牆的休息建築(如涼亭、驿亭),強調開放性與公共性。因此,“講亭”可視為傳統講堂與開放建築形式的結合,體現古代教育場所的靈活性。
該詞融合了教學功能與建築特色,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對開放讨論空間的重視。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明史》原文或古代建築文獻。
《講亭》是一個表示“談論、交流”的詞語,主要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它是以講話、談論為核心的概念,用于描述人們在一起交流思想、意見和觀點的場合。
《講亭》這個詞由亻(人)和井(井字橫和撇)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講亭》一詞起源于晉代文學家阮籍的作品《講亭記》。在繁體字中,講亭被寫作“講亭”。
在古代漢字中,講亭的寫法可以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會将“井”字的橫豎筆畫調換位置,即“井”字的橫放在上面,豎放在下面。此外,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其它一些稍有不同的寫法。
1. 在講亭上,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探讨問題。
2. 他們三人在講亭前面對面地交流了一個下午。
3. 講亭上的每個觀點都值得深思。
1. 講座
2. 讨論
3. 争論
4. 談論
讨論、交流、商讨、溝通。
不言、不語、不談、閉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