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thpiece;spokesman] 泛指說話的器官和新聞媒介
王之喉舌。——《詩·大雅·烝民》。傳:“家宰也。”
我們的報紙是人民的喉舌
(1).比喻掌握機要、出納王命的重臣。後亦以指尚書等重要官員。《詩·大雅·烝民》:“出納王命,王之喉舌。”《後漢書·李固傳》:“尚書亦為陛下喉舌。” 宋 梅堯臣 《聞臨淄公薨》詩:“官為喉舌勳爵一品兮,經筵講義尊 蕭 匡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折子》:“凡有緊密事務,改用摺奏,專命奏事人員若幹,以通喉舌,無不立達禦前。”
(2).指口才;言辭。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昔 魏 史稱 朱異 有口才, 摯虞 有筆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辭本異。” 胡國梁 《辛亥廣州起義别記》:“﹝我們﹞費了許多的喉舌,才能恢複僑胞的信仰和得到其贊助。”
(3).喻代言者。 劉6*少6*奇 《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四:“ 永祥 兄是我們 上海 工商界的喉舌,哪方面也少不了他。” 柯靈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當時在 上海 出版的英文報紙,是 美國 資産階級的喉舌。”
(4).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南齊書·劉繪傳》:“ 南康 是三州喉舌,應須治幹。”《續資治通鑒·宋度宗鹹淳六年》:“國家所恃者大 江 , 襄樊 其喉舌,議不容緩。” 清 侯方域 《定鼎說》:“聞之正位居體者,以中夏為喉舌,不以關陲為襟帶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喉舌漢語 快速查詢。
喉舌是漢語中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生理器官的具象指代
喉舌原指人體的發聲器官——喉嚨與舌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咽喉與舌頭的合稱”,強調其在言語表達中的生理功能。例如,《詩經·大雅》中“出納王命,王之喉舌”即用其本義,描述傳達命令的器官功能。
社會功能的比喻引申
在語言發展中,喉舌衍生為“代言人”或“傳播媒介”的象征。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該詞常指代“代為發表言論的個人、機構或媒體”,如報刊、廣播等輿論工具。例如“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喉舌”,即強調其信息傳遞與輿論引導作用。此用法在《禮記·樂記》“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的哲學觀中已見雛形。
詞源與文化關聯
從構詞法看,“喉”主發聲,“舌”司言辭,二者結合凸顯語言傳播的核心要素。漢代《說文解字》将“喉”釋為“咽也”,“舌”釋為“在口所以言别味也”,印證其原始功能與引申脈絡的關聯性。
參考資料
“喉舌”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喉舌”本義指人體的喉嚨和舌頭,是發聲和表達的關鍵器官。後引申為代言的媒介或工具,常指代表某一群體、機構或權力發表言論的渠道或個人。
代言人或宣傳機構
現代語境中,“喉舌”多指代為發聲的媒體、組織或個人。例如新聞媒體被稱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強調其傳遞信息、表達立場的功能。
古代官職與權力象征
古代指掌握機要、傳達王命的重臣,如尚書等官員。《詩經》中“王之喉舌”即指此類角色。
口才與言辭
也可形容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費盡喉舌”指耗費言辭說服他人。
交通要道(較少用)
少數情況下比喻要害之地或關鍵通道。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查看權威來源如《漢語詞典》或曆史文獻。
按蹻拔葵霸陵岸跸禦測辰徜恍澄廓齒更吃心鉏颣俶亂帶管淡災電壓放大器地下采礦獨子惡草具封港餻李孤雌寡鶴懷沙回駕毀突火彈火齊粥夥勇記莂孑弦激節旌闾軍車慨歎掠視了如觀火離分麗藻龍武麥風妙勤描述鬧掃披古通今貧素千歲鶴歸切偲清口球獵三建神鴉矢口適賢稅期熟精松狗算起來攤頭往前王族陷逆消息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