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对官员考察后记载官员政绩的簿册。 明 赵南星 《再复吴给事访册疏》:“今奉旨再查得访册之事,原非定自令甲,顾部中相传,则已久矣。往时京察年分,本部堂上官委之司官,司官将六年内应该考察官员,亲自书写职名单,密託吏科都给事中、 河南道 掌道御史二臣,共为咨访,回报堂官,以故不自列名,此访单意也。 隆庆 以后,乃有刻板访册,以使博访。”
"访册"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语义演化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访"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泛问也",本义指广泛征询,后引申出探问、查证之意(《汉语大字典》电子版,2010)。"册"字甲骨文象形书简之编联,《尔雅·释器》注"简谓之毕,连编之谓之册",原指编连成卷的文书,后泛指登记簿籍(《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
二、语义特征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虽未单独立目,但结合文献用例可见其双重语义:
三、语用演变 20世纪以来,随着行政文书的规范化,"访册"作为专业术语主要保留在方志编纂领域。当代《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将其定义为"修志过程中形成的原始采访记录",与"长编""底稿"构成方志文献的三级形态。
(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字典》《尔雅注疏》《中国地方志辞典》等权威辞书,历史文献引证源自《四库全书》电子版及中华书局点校本)
“访册”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解析:
一、核心含义
根据高权威性来源(、、),访册主要指明代对官员考察后记载政绩的官方簿册。具体特点包括:
二、其他解释补充
部分词典(如)将“访册”解释为成语,意为“查阅古籍文献”,强调对历史资料的重视。但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为罕见,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三、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明代官僚制度时提及“访册”,或比喻严谨的考察记录(如“整理资料如编访册”)。
建议在学术场景下优先采用“明代官员政绩簿册”的解释,并参考《明史》或《吏部志》等原始文献深化理解。
傍生苞芦辨浴步履艰难漕赠钞略祠曹寸阴若岁跌退东兔西乌兜詚端辞肺气肿奉箒负偿改革派高宗刻象弓矢贵乐皈命虢国夫人过剩灏气会办蹇澁间阻焦肺精华痉笑积重不返醵助珂繖空转愧愕愧缩羸瘦连旍丽玄緑绮面牲农耕培养费朴劣裒裒千岁室切近的当气意人微权轻舍讲审处噬脐事质耍猴霜情桃溪曈昽微暧窝聚五行家雾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