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6*澤6*東作于1937年8月。編入《毛6*澤6*東選集》第1卷。總結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危害革命的教訓,提出并論述了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争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矛盾學說的理論體系,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強調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列甯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指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該書是毛6*澤6*東的哲學代表作之一,對唯物辯證法基本理論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見解,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矛盾論漢語 快速查詢。
《矛盾論》是毛澤東于1937年8月發表的哲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系統闡述了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界、社會和思維中的普遍性,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其核心内涵的詳細解釋: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例如:自然界的新陳代謝、社會的階級鬥争)。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性質,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中國革命與俄國革命的矛盾特點不同,決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矛盾雙方中,一方處于支配地位(決定事物性質),另一方處于被支配地位。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産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與鬥争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分析或原文論述,可參考《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的《矛盾論》原文,或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進行拓展學習。
《矛盾論》是指關于矛盾及其規律的理論。矛盾論是辯證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用于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的運動和發展規律。
矛:部首為矛,筆畫數為5。
盾:部首為皿,筆畫數為7。
《矛盾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通過觀察事物的各種矛盾現象,總結出了矛盾的普遍規律,并形成了矛盾論。
《矛盾論》是簡體字的寫法,繁體字的寫法為《矛盾論》。
在古代,矛的寫法為“戈”,盾的寫法為“酉”。所以,《矛盾論》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戈酉論》。
1. 矛盾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對立統一體。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推動事物的發展和進步。
矛頭、盾牌、矛盾、論述、理論
對立論、反思論
和諧論、統一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