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勉和順。《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凡此輩使人,既非詳慎懃順,或貪險崎嶇,要求此役。”
“懃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中的記載:“凡此輩使人,既非詳慎懃順,或貪險崎嶇,要求此役。” 此處通過否定句式,側面反映出“懃順”是當時對官員品行的正向要求。
需注意與“愻順”(xùn shùn)區分,後者意為謙恭順從,如清代林則徐奏折中提到的“倍形愻順”。兩詞雖字形相近,但“懃”側重勤勉,“愻”側重謙遜,語義差異明顯。
與“順”相關的成語如“順水順風”“乘順水船”等,多含順勢而為的引申義,但未直接關聯“懃順”本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齊書》原文或訓诂學資料。
《懃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熱情順遂、勤奮并順應事理。
《懃順》由部首心組成,整個字共有13個筆畫。
《懃順》起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文言文中,後來逐漸進入現代漢字詞彙中。
《懃順》的繁體字為「勤順」。
《懃順》的古時字形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字形變化。
1. 他一直懃順地工作着,從未松懈。
2. 她待人友善,與同事間關系總是很懃順。
懃學、懃敬、懃努、懃心、懃力
勤勉、努力、順利
懈怠、違反、不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