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端的意思、發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端的解釋

(1) [initiative;make a start]∶開端;創始(如一個過程或一連串的事件)

(2) [dawn;beginning]∶初現,開頭

人類意識的發端

詳細解釋

(1).開始;起頭。《後漢書·五行志一》:“凡别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宣和遺事》前集:“凡天神降臨事,蓋發端於 王老志 ,而極於 林靈素 。”《孽海花》第二六回:“ 金 寳 兩妃的貶謫……這不是廢立的發端嗎?” 蔡元培 《美術的起原》:“要之音樂的發端,不外乎感情的表出。” 魯迅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首先提出的是舊形式的采取,這采取的主張,正是新形式的發端,也就是舊形式的蛻變。”

(2).特指一篇或一段文章的開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發端忌作舉止,收拾貴在出場。”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吾於發端之始,即以諷刺戒人。”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其詩每章皆以‘嗚呼’發端。”

(3).指律詩的起首二句。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古律,有今律。有頷聯,有發端,有落句。” 胡才甫 箋注:“ 徐師曾 《詩體明辯》謂律詩起首二句名起聯,又名發句,亦稱發端。”

(4).猶提出。《明史·李時傳》:“所建諸典禮,鹹他人發端,而 時 傅會成之。”《明史·姦臣傳·溫體仁》:“所欲推薦,陰令人發端,己承其後。” 清 薛福成 《答袁戶部書》:“凡兩國交涉,遇本國關係利害之事,無論于彼國有無先施,皆可發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端"是現代漢語中表示事物起始階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該詞由"發"(啟動)與"端"(起始點)兩個語素構成,體現事物從潛在狀态轉為顯性發展的過程。《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構詞方式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強調行為與對象的關聯性。

二、曆時語義

  1. 本義溯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發,射發也","端,直也",二字組合初見于《後漢書·律曆志》"曆數之生也,乃自儀象發端",指天文儀器的初始運作。
  2. 詞義演變:明清時期詞義泛化,李漁《閑情偶寄》"凡作傳奇,須于發端處有奪目之筆",已延伸至文學創作領域。

三、共時應用 現代漢語中主要承載三層内涵:

  1. 事件起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開始;起頭",如"新文化運動的發端"
  2. 哲學概念: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簡史》用作"事物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
  3. 學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論文中特指"語言現象的最早出現例證"

典型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發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或過程的起始階段,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開始、起源,常用于描述事件、現象或思想的初始階段。例如《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凡别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


二、詳細釋義

  1. 廣義概念
    表示某個過程的起點,如“人類意識的發端”,或曆史事件的起源,例如“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秘密章奏發端于西漢宣帝時期”。

  2. 文學與語言應用

    • 在文章中指開頭部分,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提到的“發端之首唱”。
    • 律詩中特指起首兩句,稱為“發端”。

三、應用示例

  1. 曆史事件:
    “1897年,第一家華資銀行産生,華資銀行業發展史自此發端。”
  2. 日常語境:
    “她的頭發剪得很糟,發端參差不齊。”

四、近義詞與擴展


五、總結

“發端”既可描述具體事件的起源(如曆史、文學),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意識、思想)。其核心含義是“從無到有的起點”,兼具書面與日常表達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按捺奧林匹克精神擺舵材鋪采油昌洋慈儉殂沒德言工貌恩私覆訊根深葉茂海誓山盟寒民花把勢渙若冰消回腸寸斷魂爽火耕犍度精兵簡政開國大典伉衡狂想曲蠟石擂木冷鍛冷聲冷氣龍圓陸家老屋淪猗綠衣使者滿清冥期墨墨幕官泥蕩庀工鋪采摛文凄薄輕塵栖弱草清純青螺髻惸獨鳏寡入耳喪禍山谷魫窗鼪鼠申恨沈香陶輪挑刀走戟鐵碇同類相求托姻望燎圍聚霧幙箫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