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箫聲。 唐 上官儀 《奉和秋日即日應制》:“緹油泛行幔,簫吹轉浮梁。”
“箫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箫吹”指箫發出的聲音,即箫聲。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例如唐代上官儀的詩句“緹油泛行幔,簫吹轉浮梁”,通過“箫吹”描繪了悠揚的箫聲與場景交融的意境。
需區分“吹箫”(動詞短語,指演奏行為)與“箫吹”(名詞性詞組,特指箫聲)。後者屬文學化表達,日常使用較少。
《箫吹》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用箫吹奏的音樂。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箫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和“口”,拆分筆畫為6畫。其中,“竹”是三畫,“口”是三畫。
《箫吹》一詞的來源與古代樂器有關。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竹制管樂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管樂器之一。吹指的是通過口吹奏箫的動作。
在繁體中文中,《箫吹》可以寫作《簫吹》。
古代漢字中的“箫”字寫作“蕭”,“吹”字寫作“㞌”。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他用箫吹奏了一首動人的曲子。
相關的組詞有:箫樂、箫曲、吹箫、吹奏等。
近義詞有:笛聲、笛子、竹笛。
反義詞有:鼓聲、鼓樂、打擊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