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格的意思、常格的詳細解釋
常格的解釋
(1).慣例;通例。《新唐書·衛次公傳》:“子之祖,勳在王府,寧限常格乎?”《明史·顧錫疇傳》:“拔異才而不拘常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女見之喜,優禮逾於常格。”
(2).詩文、繪畫、書法等藝術的習見的或平常的格調。 宋 歐陽修 《内制集序》:“其屑屑應用,拘牽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即當擺脫常格,夐出不測之語。” 明 喬世甯 《何先生傳》:“先生德性純明,言儀雍雅,杯酒談笑間,詩文立就,作字復秀拔奇勁,逈出常格。”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網絡擴展解釋
“常格”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常規或慣例
指社會、制度或行為中普遍遵循的既定規則或通例。例如:
- 曆史文獻中常指選拔人才的标準,如《明史》提到“拔異才而不拘常格”,強調突破常規選拔人才。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描述“優禮逾於常格”,指超越一般禮遇規格。
二、藝術領域的常見風格
特指文學、書畫等創作中習見的規範或普通格調:
- 宋代歐陽修批評應用文“拘牽常格”,認為受常規束縛導緻文風平庸。
- 明代謝榛主張詩歌應“擺脫常格”,通過創新打破固定模式。
補充說明
- 構詞解析:“常”指持久性(如“常規”),“格”指标準或形式(如“規格”),組合後強調穩定性。
- 使用場景:既可用于描述制度規範,也可用于藝術批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新唐書》《四溟詩話》等原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格(cháng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常”和“格”兩個字組成。
1. “常”字的部首是“屍”,共有5畫。它的拆分是由“屍”和“巾”組成,表示屍骨蓋着巾帛,意味着長久存在的意思。
2. “格”字的部首是“木”,共有6畫。它的拆分是由“木”和“各”組成,表示木頭相互拼接,意味着排列整齊的意思。
3. “常格”這個詞源于古代儒家學者對于行為和思想的要求,常指合乎常理、道德準則的行為;格指修養、修身的方法和标準。因此,“常格”意味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和規範。
4. 繁體字“常格”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5.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變化。但是,“常格”的寫法一直延續至今并未有大的改變。
以下是“常格”一詞的例句:
- 他的言行一直都符合常格,值得大家學習。
- 在家庭教育中,要教導孩子遵循常格,不做非分之事。
-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一直以身作則,嚴守常格。
一些與“常格”相關的詞語有: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君子
- 道德準則
- 行為規範
一些與“常格”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詞語有:
- 不守規矩
- 不合道德
- 不正常
- 不規範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