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相懸 ”。差别大;相去懸殊。《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 宋 朱熹 《答張敬夫書》:“務使州縣貧富不至甚相懸,則6*民力之慘舒亦不至大相絶矣。”《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一女如何有二天?況於叔姪分相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相縣漢語 快速查詢。
相縣是中國古代地名,具有明确的曆史地理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解釋:
相縣為秦、漢時期設置的縣級行政區,隸屬泗水郡(後改沛郡)。其名稱源于春秋時期宋國的相土(商朝先祖契的孫子),因相土曾在此活動而得名《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308頁)。西漢時為沛郡治所,東漢屬沛國,魏晉後逐漸廢置。
其治所位于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為秦漢時期江淮地區的重要城邑。據《水經注·睢水》記載:“相縣,故宋地……睢水東徑相縣故城南”,與現代考古發現的相城遺址(淮北市古城路)位置吻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002頁)。
相縣因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郡的核心區域,在《史記》《漢書》中多次出現。例如《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漢代沛郡轄相縣、沛縣等,相縣作為郡治具有行政樞紐地位。唐代以後,其名逐漸被“符離”“宿州”等取代,但地名遺存于今淮北市“相山”等地标中《安徽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卷一第58頁)。
參考資料:
“相縣”是古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意為“差别大、相去懸殊”,同“相懸”。
指秦代設置的縣制,舊治在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但此釋義在網絡資料中權威性較低,且多數文獻未提及,需結合曆史地理資料進一步考證。
闇鈍叭嗒包船操割赤栜踳雜湊四合六奠都斷骨契鵝抱惡言發迹變泰廢務複旦浮誇扶養高美虼蚫皮根鞁個侬過輩裹腳韓山石嗥吠黑白讙擾花裀鹄蒼呼叱火籤簡畢蟭蟟借風使船季候風汲汲搖搖機籁絕棋看日子勞動人民料珠沒遭磨面谀背毀鳴哀鬧玄虛剖腹青闱漆皮人財兩失山鹧審察侍賴貪慕體内聽者通古兔毛文皮務求香積閑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