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刼路”。攔路搶劫。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山上不是有大兵刼路嗎?”
劫路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劫路(jié lù)指在道路上實施暴力搶劫的行為。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解釋,該詞為動詞短語,意為“攔路搶劫”,強調通過武力威脅奪取他人財物。其行為主體多為盜匪,常見于古代交通要道或偏僻路段,如《水浒傳》中“強人出沒劫路”的記載(第十六回)。
語源考據
“劫”本義為“威逼、搶奪”(《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暴力掠奪;“路”指通行之地。二者結合形成“劫路”,最早見于元代文獻。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元代劇作《窦娥冤》已有“劫路的賊人”描述,印證其曆史可追溯至宋元時期。
社會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官道治安薄弱,盜匪常據守山林要道劫掠商旅(如“剪徑”即同義表述)。《水浒傳》《三俠五義》等古典小說中,“劫路”情節反映當時社會現實,如“黃泥岡劫生辰綱”即典型案例。
(參考《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當代語境中,“劫路”因治安改善而少見,但仍有隱喻用法,如諷刺“非法設卡收費”等行為。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或“搶劫數額巨大”列為重罪,涵蓋“劫路”行為,最高可判死刑(中國人大網法律數據庫)。
權威參考來源:
“劫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劫路”指攔路搶劫,即通過威脅或暴力手段在道路上搶奪他人財物。該詞由“劫”(搶劫)和“路”(道路)組合而成,結構為左右結構。
“山上不是有大兵劫路嗎?”(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
遇到“劫路”等涉及暴力行為的場景時,請優先保障自身安全,并及時向警方求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中提供的具體文學作品和造句。
罷祠八犍背述表筆避辟博碩肥腯參據倡家羼和成家立業吹金翠羽被戴清履濁定員底柱二千石藩蔽發言盈庭風馳電卷風狂耕讀更長漏永好辦恨鐵不成鋼涸思乾慮鴻筆麗藻壞滅洄懸金屏雀镌價蕨萁隽功良樂靈溪慮周藻密悶忿面子話懦詞怪說盤根究底慶卿缺一不可懹懹時器水陸大會殊器司宮死馬當活馬醫搜牢酸餡天崩地塌添倅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土蝗土螽婉佞未來生韋柳詳問賢良方正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