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cribe exaggeratively] 過分地誇張修飾
誇張和修飾。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文辭所被,誇飾恒存。”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今本《逸周書》中,惟《克殷》、《世俘》、《王會》、《太子晉》四篇,記述頗多誇飾,類於傳説,餘文不然。”
誇張虛飾。 清 恽敬 《遊羅浮山記》:“大率地志山經,常有所誇飾,釋 老 二氏之書,更多荒誕之言,愚者往往為所眩惑。” 李廣田 《山水》:“我覺得我再也不願意讀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誇飾,而那些誇飾是會叫生長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誇飾”是漢語中一種修辭手法,指通過誇張和修飾來增強表達效果,其核心在于超越客觀事實的描繪。以下是詳細解釋:
誇飾結合了“誇張”與“修飾”兩種手法,通過放大或渲染事物的特征,達到強調、渲染情感或增強感染力的目的。例如“白發三千丈”即通過誇飾突出愁緒的深重。
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誇飾》中提出:“文辭所被,誇飾恒存”,指出誇飾在文學中的普遍性。魯迅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分析誇飾在古籍中的運用。
誇飾不僅是簡單的誇張,更強調通過修飾性語言進行藝術加工。例如“血流成河”既誇張了血量,又用“河”這一意象進行修飾,屬于典型的誇飾。
誇飾可通過形容詞強化(如“極”“絕”)、比喻延伸(如“淚如雨下”)等實現,需服務于表達意圖,而非單純堆砌辭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章節或現代修辭學論著。
誇飾(kuā shì)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種過分誇張或者虛假的言行,其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或者他人增加價值或者吸引力。
誇(kuā)的部首是太字頭,總共有4畫;飾(shì)的部首是食字旁,總共有14畫。
誇飾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誇的意思是表現、吹噓,飾的意思是裝飾、修飾。合在一起指的是過分誇張地裝飾或者修飾。
繁體中文中,“誇飾”的寫法是「誇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誇的寫法是「誇爾」,飾的寫法是「飾也」。
1. 他在演講中誇飾了自己的成就,讓人覺得不太真實。
2. 她喜歡誇飾自己的容貌,每次都說自己是全世界最美的人。
3. 這個廣告誇飾了産品*********,實際效果卻并不如宣傳中所說。
誇張(kuā zhāng)、誇大(kuā dà)、裝飾(zhuāng shì)、修飾(xiū shì)。
誇大其詞、誇獎、誇耀。
適度、真實、謙虛、保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