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麇至的意思、麇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麇至的解釋

亦作“麕至”。亦作“麏至”。群集而來。《左傳·昭公五年》:“求諸侯而麇至。”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懷仁憬集,抱智麕至。” 唐 元稹 《奉制試樂為禦賦》:“慕入律而百蠻麏至。” 清 龔自珍 《與人箋》八:“賓客望門而緻敬,四方財貨麕至。”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争結香火緣,遠方亦麕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麇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例證

  1. 春秋時期:《左傳·昭公五年》記載“求諸侯而麇至”,描述諸侯國紛紛響應號召而來。
  2. 南朝時期:顔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用“抱智麕至”形容賢才彙聚。
  3. 清代:龔自珍在書信中以“四方財貨麕至”描述物資聚集的場景。

三、使用特點

四、注意事項

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進一步查閱具體語境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麇至》這個詞的意思

《麇至》是一個成語,意為衆多的麋鹿聚集到一起。麇是古代指鹿的一種,至則是到達、到來的意思。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衆多的麋鹿聚集在一起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麇至》的部首是鹿,可是它并沒有固定的部首。根據麇所屬的部首不同,其筆畫也會有所不同。

若将《麇至》的鹿部作為部首,則拆分為:“鹿”字旁和“至”字。鹿部共有10畫,“至”字共有6畫。

若不将鹿作為部首,則以“至”字的部首判斷。至的部首是土,共有3畫,“麇”字共有12畫。

來源

《麇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莊子·秋水》中:“集賢獸麇、陳力備齒、非君之鹿何敢至斯。”這句話中的“麇至”即指麇鹿聚集到一起。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衆多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情況。

繁體

《麇至》的繁體字為「麇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麇的寫法稍有不同。六朝時期的《隸書正字圖》中,麇字的寫法為“䤂”。漢隸字形中,“䤂”表示麋鹿的意思。

例句

這裡平原廣闊,草木蔥茏,仿佛進入了麇至之地。

組詞

魚貫而至、人山人海、雲集、如魚得水、聞風而至

近義詞

群集、聚集、集聚、擁擠

反義詞

匆匆、孤零、分離、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